上海,似乎在每一個人心中都存有一段段記憶、一層層想像、一個個故事……。刻正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的「上海故事:上海美術館館藏作品展」,是北美館承擔起2009年兩岸城市藝術節「上海文化周」的第一棒,北美館館長謝小韞表示,2009年10月,上海美術館攜50位「海派」藝術家作品來台展出,2010年6月,北美館也將赴上海美術館做回展。
#@1@#謝小韞表示,「上海故事」的展出作品,是上海美術館以所謂「海派」60年代表性藝術家為主的館藏精品,作品年代跨越一甲子,形式包括傳統中國水墨、油畫及版畫,其中許多藝術家如潘玉良、林風眠等作品,早為台灣藝術喜好者耳熟能詳。上海美術館館長方增先表示,「海派」藝術起源於19世紀中葉,以上海為活動中心,吸納並且引領著江、浙、皖,乃至更大地區的藝術力量,其畫家陣容之浩大,繪畫風格之紛繁,以及得時代變革風氣之先的顯赫聲勢和深遠影響,均超過了此前所有的地方畫派。後期海派繪畫正值20世紀政治鼎革之際,新文化運動使得海派繪畫不僅出現了多元化的趨勢,而且其所指範圍具有很大的游移和模糊性。此次由中國美術學院盧緩博士所策展的「上海故事」展覽,從多元化的「後海派」出發,不僅上承「海派」繪畫特性,而且呈現出全球化格局下以上海為活動中心的藝術變遷,其繪畫主張、風格到傳播、價值隨著時代需求,而更加講求當代性、個體性和實驗性。
#@1@#畫家作品,從輩分上來看,既有林風眠、顏文樑、劉海粟、潘玉良、關良、陸儼少、朱屺瞻、謝稚柳等,又有後續者程十發、劉旦宅、沈柔堅、賀慕群、俞雲階、林曦明等,更有當代活躍於畫壇的中堅人物潘公凱、盧輔聖、陳丹青、王劼音、施大畏、仇德樹等。他們的藝術觀念和表達方式,不斷受到上海這個特殊地域文化的影響與重塑,似乎正逐步形成一個更大範圍,更具包容性、多元性、獨特性、實驗性的當代「海派」。想要進行藝術收藏者,逛畫展是必要的功課,而從2009年10月16日到2010年11月8日,長達一年的時間,喜愛藝術的民眾可以藉此機會了解,為何林風眠、劉海粟、潘玉良、關良的作品,能屢屢成為藝術拍賣會上的高價拍品,這些名家的功力何在。同樣的,由國立台灣美術館主辦的「2009亞洲藝術雙年展」,展期從10月24日至明年的2月28日,負責策展的蔡昭儀表示,此次雙年展的主題為:「觀點與『觀』點」,邀請來自亞太地區20個國家,56位(組)藝術家與影片導演,藉由繪畫、裝置藝術、雕塑、數位藝術、動畫、紀錄片等144件作品,呈現存在於亞洲內部多元、歧異,甚至可能是衝突的「觀點」與「觀」點,希望藉由藝術的集結、互動、討論與激盪,探索、理解及反思亞洲當代生活的文法架構,促進對當今亞洲現實更具深度的觀察及理解。
#@1@#文建會主委黃碧端表示,國美館在2007年的第一屆亞洲藝術雙年展,以「食飽未?」為題,在台灣開創了一個亞洲當代藝術對話與交流的展覽平台,在本屆雙年展中,國美館持續其促進亞洲創作觀點互動的努力,並企圖以「觀點與『觀』點」的對照與探討,提供給觀眾看見且理解亞洲當代藝術豐富內涵的絕佳機會。至於台灣參展藝術家共有18位,包括李錫奇、莊普、楊茂林、連建興、張乾琦、陳伯欽、陳依純、鄭立明、許尹齡、李文政、林家安、劉國滄、劉文瑄、劉吉雄、馬匡霈、沈可尚、翁偉翔等人,及建築繁殖場團體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