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華爾街的金融巨頭們還深陷在資金緊張的泥潭裡,但中資銀行海外拓展的計畫已在悄然實施,或是通過設立分行,或是採取海外併購方式。工行、建行、招行等實力較強的中資銀行正忙於「揚帆出海」。中信銀行此後也對外宣布擬收購中信國金,掀起了一輪國內金融機構海外收購的小高潮。
#@1@#2009年以來,中資銀行海外併購潮可謂是風起雲湧。有專家分析,在國際金融市場繼續低迷的背景下,中信銀行以較低的併購成本實現了境外金融版圖的擴張,中信銀行由此加入國內銀行國際化的隊伍。之後,中國建設銀行也於日前相繼宣布,中國建設銀行(倫敦)有限公司已在英國倫敦金融新城開業。這是建行在歐洲設立的第一家全資子銀行,也是建行在歐洲的第二家經營性機構。建行董事長郭樹清曾經在受訪時透露,除了在海外開設分支機構以外,也考慮包括海外併購在內的其他方式進行國際布局。接踵而來的是,中國工商銀行與東亞銀行於6月4日聯合宣布,雙方已就加拿大東亞銀行及工商東亞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工商東亞」)股權買賣交易達成協定。工商銀行將向東亞銀行支付8025萬加元(約7300萬美元)的對價,收購加拿大東亞銀行70%的股權。這兩項交易完成後,工商銀行和東亞銀行將合作營運和管理加拿大東亞銀行,工商東亞將成為東亞銀行全資附屬公司。除了已經浮出水面的投資計畫以外,國內其他商業銀行的國際布局計畫也在激流暗湧。有消息稱,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兩位管理人士表示,為拓展海外市場,農業銀行計畫在紐約和倫敦開設分支機構,以期建立一個商品方面的全球交易系統。據稱,農行已聘請諮詢師和律師,準備申請上述兩個分支。
#@1@#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博士高宇輝分析說,中國金融業海外併購價值能否得到有效提升,要看以下幾點。第一,戰略的科學性。經過近30年的探索,我國剛剛建立起較為完善的銀行業體系,但仍不成熟,在這樣的階段走向海外必須十分謹慎。首先,銀行業要對自身實力和管理能力做出客觀評估,不要去做超越能力和發展階段的事;其次,對向海外發展要有正確的認識,明晰通過向海外發展實現的目標,以及實現這樣的目標對銀行長遠發展的必要性、戰略意義等。第二,對併購物件的整合能力。假如因缺乏整合的經驗和良好設計,使被併購物件原有的市場優勢或業務優勢喪失,併購肯定難以實現預期目的。過去若干年,很多外資銀行之所以能夠通過併購迅速發展成為全球性大銀行,關鍵在於其自身擁有較強的整合及管理跨國機構的能力,有一批業務能力強、善於跨文化管理的國際營運人才。第三,業務的互補性。海外併購的根本目的還是為了彌補銀行自身某些方面的短板(編按:可說是一種劣勢),這些短板可能是國際化的管理經驗、目標市場份額、目標市場分支機構、提高特定市場投資收益等等。通常情況下應實現境內外機構一體化經營,取得良好的協同效應,對銀行國內業務發展和海外業務拓展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否則類似投資對銀行意義不大。第四,可持續發展能力。這取決於銀行對併購物件的正確評估,對目標市場的理解,對核心資源的控制能力,對經營中面臨的各種風險的管控能力等若干因素。在一個陌生的環境開展經營活動,與當地銀行競爭,我國銀行將面臨較高的成本和失敗的風險。關鍵性的客戶、管理者及業務骨幹的流失,缺乏有效的商業模式,缺乏防範業務風險、經營風險的手段等,都將對銀行可持續發展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從總體看,發達國家銀行市場日常監管非常嚴格,與國內有很大的差異,能否在全新的監管和市場環境中取得良好的發展,的確是非常大的考驗。
#@1@#中資銀行海外拓展的熱情高漲,但萬聯證券一名分析師卻對此提出質疑──「外國經營環境會比中國好嗎?經濟狀況現在還不能看清楚,況且收購以後,有沒有管理以及整合的實力,招商銀行收購永隆銀行以後目前雖然有一些成效,但未來是否有變數還很難說。」交通銀行高級宏觀經濟分析師仇高擎說:「中資銀行與被收購方的戰略契合程度,收購以後的業務整合能力,對方的模式和文化是否能進入自己的體系,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可能會引起『消化不良的惡果』。過往因消化不良招致巨虧的併購案例比比皆是。」中國現在收購海外企業的景象和80年日本收購美國企業有相似之處。當年日本企業沒有把收購的企業管理好,還拖累了自己的企業。前車之鑑給我們很多警示,希望國內的企業在行動之前,想想我們到底需要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