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親人去世,最重要的,莫過於撫慰生者的情緒。不過,對多數人而言,這並不是容易的事。一方面是自己也可能處於傷慟之中,一方面也是沒有受過訓練,不知如何著手。台北護理學院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所長李玉嬋副教授建議,透過4個原則與4個步驟,可以盡早讓自己與親人走出至親過世的傷慟,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
#@1@#原則1 盡量陪伴:李玉嬋表示,多數人都不知道如何安慰他人,但其實陪伴就是最好的安慰。不妨坦白告訴親友,「我也不知道要怎麼安慰你,但我在這裡陪你。」讓親友傾訴內心的感受。原則2 別勸親友別哭了:李玉嬋認為,一般慣常都會勸人節哀,但是情緒的宣洩其實很重要。因此,千萬不要勸親友「不要哭了」,如果情緒無法宣洩,反而很容易將傷痕內化,延緩復原的時間,或更加深傷痛。原則3 鼓勵對方說出心裡的感受:鼓勵親友說出心裡感受,有治療的效果,說得愈多,愈有益減緩傷痛。原則4 分享自己的經驗與心情,同時藉此詢問對方需要什麼幫助:如果有類似經驗,不妨分享自己的經驗或心情,同時也可以詢問對方是否需要哪些協助,讓對方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1@#步驟1 接受親人去世的事實:李玉嬋說,她輔導的個案中,就有母親在孩子去世後多年,仍堅持將孩子的房間維持原樣。可能是為了紀念,但也有可能是不想承認孩子去世的事實,但這樣反而無法幫助父母走出傷慟。步驟2 宣洩痛苦:鼓勵自己或親人說出心裡的感受,對象不限於朋友,若是不想找親友,打電話給生命線,或者尋求輔導機構協助都可以。例如有人對於親人驟逝,而去「觀落陰」想找出解答,只要可以找出一個理由,解除傷慟,她也不反對。步驟3 適應逝者不在的生活:李玉嬋說,與逝者關係愈是密切,愈是不容易適應往後的生活。若過世的是父母,象徵失去了自己的過去,若是配偶過世,則象徵現在的生活已經一去不復返,而如果是孩子過世,則象徵未來已經死去。這是所有步驟中最難的部分。很多老年人喪偶後也很快去世,就是因為無法適應失去伴侶的生活造成。步驟4 找到新的生活重心:在至親過世後,找到新的生活重心非常重要,尤其找到生活的新意義後,可以讓自己更快樂。
#@1@#李玉嬋指出,專業的協助,可以幫助早日脫離親人離世的傷慟。台北護理學院設置「癒心鄉心理諮商中心」,提供相關的悲傷心理輔導,其中包括死亡因應與悲傷輔導、醫療健康心理諮詢、自殺與自傷心理防治、生活壓力與憂鬱調適、災難之心理諮商、經濟變故與生活困境之心理諮商。這些服務完全免費,但需要事先預約,預約電話為02-28227101轉3274與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