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是馬政府2008年的主要競選政見,也是他就任後積極推動的政策。而無論你喜不喜歡,ECFA已經成為最有可能主導台灣產業走向及人民生活的重要協議。然而,台灣是否有必要與中國簽訂ECFA?哪些產業會受到影響?有多大衝擊?即使是專家,也未必有共識,而政府是否有能力處理ECFA簽訂後的後續談判,以及產業的衝擊,也是最受社會大眾關心的。尤其在八八水災以及美國牛肉進口議題上,可以看出馬政府的處理效率,以及對於政策說明與談判能力的欠缺,讓社會大眾對於ECFA產生更深的疑慮。知名漫畫家CoCo發表一幅漫畫,內容描繪馬英九穿著內褲,提著公事包,從「美牛談判」的賭場走出,喃喃自語「該賭下一把了」,正要走入另一處名為「ECFA」的賭場……。ECFA是台灣未來的豪賭。到底ECFA該不該簽?要怎麼簽?如何因應?我們訪問了相關學者專家,提出他們的看法。[ECFA該不該簽?]ECFA該不該簽?多數受訪學者都指出,中國是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兩岸的確應該簽訂某種經濟協定,只是究竟是否為馬政府所積極推動的「ECFA」,則有不同看法。
#@1@#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史惠慈指出,儘管台灣已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不過,目前世界各國更盛行與主要貿易夥伴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或是區域性的貿易協定(RTAs),創造沒有關稅或其他貿易障礙的環境,提高雙邊的經貿利益。舉例來說,台灣的主要貿易競爭對手韓國,就積極地與中國、美國還有其他國家洽談簽訂FTA,或積極加入區域貿易協定。其目的就在於消除貿易障礙,消弭貿易上的不利因素。史惠慈表示:「簡單的說,ECFA就是FTA,就是由政府出面,透過談判的方式,為企業形塑一個公平的貿易環境。」她指出,台灣過去都積極希望與主要貿易夥伴,如美國、日本等國簽訂FTA,然而,受限於兩岸關係,始終無法進行協商或談判。若能先與中國簽訂某種貿易協定,對於台灣推動與其他國家簽訂FTA或RTAs將會有幫助。尤其台灣以出口為導向,且多數產業為對價格敏感度高的產業,若不簽,將使台灣產業面臨不利的競爭條件。她說:「簽了ECFA才有機會跟其他國家談FTA,不簽,機會就是『零』。」舉例來說,所謂的「東協加1」,將在2010年生效,屆時東協國家輸往中國的關稅都將降為零。中國為台灣最大的貿易出超國,因此,若與中國先簽ECFA,與中國就對關稅敏感度較高的石化、紡織與成衣產業達成早收名單的共識,將使得台灣的產業競爭壓力降到最低(表1)。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孫明德也贊同史惠慈的看法,他強調,「如果以貿易公司作比喻,中國是台灣最大的客戶,如果不與這個大客戶達成某種協議,接下來的生意會很難做。不簽,對台灣的負面影響是全面的,但簽了以後,台灣可以專注在一些少數受衝擊的敏感產業上,讓台灣的出口受到的影響降到最低。」孫明德說,台灣不應該小看東協10國的競爭力,尤其台灣輸往中國的產品項目相當集中,而且技術層次低。而東南亞國家各有擅長,台灣面臨不公平的關稅,很可能逐漸失去優勢。
#@1@#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童振源則認為,兩岸是應該簽訂某種經濟協議,但是不是馬總統所說的ECFA是有待商榷的。童振源指出:「ECFA牽涉範圍既深且廣,我認為這個風險太高,而且這個議題到目前都沒有建立共識,在未建立共識前簽署,未必能為台灣爭取到最好的利益。」他建議,ECFA架構超越了正常貿易協定的範圍,很容易引起政治上的爭議,兩岸不妨先簽訂爭議較小,而且在江陳會的層級就可以討論的「產業優惠貿易協定」,之後,談如何讓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再慢慢洽談經濟整合協定,否則很容易將台灣暴露在極度的風險之中。至於執政黨所擔憂的東協加1的關稅問題,童振源指出,根據經濟學者洪財隆的研究,比較東協10國對中國出口的100大產品,扣除「東協加1」列為敏感性產品的項目,台灣只有7~21項與東協重複,但與韓國重複的有61項,與日本重複的有41項。而台灣的面板(液晶裝置)在未來ITA貿易協定下也很有可能獲得免稅,因此,台灣產品的出口受東協加1的影響不大。也就是說,其實台灣的競爭對手不在東協10國,而是在日、韓,也就是所謂的「東協加3」(中、日、韓3國),如果日、韓也加入,一定會對台灣造成影響。然而,東協加3這項提議到現在,都只是研究與建議階段,並未進入協商,而東協國家也不積極與日、韓簽訂這項協定。
#@1@#童振源說,依照計算貿易自由化衝擊的GCE(一般均衡)模型推估,如果台灣無法參加東協加1,台灣的GDP衝擊只有在0.2%以下;如果無法加入東協加3,影響較大,但也只有2%而已,即使澳洲、紐西蘭與印度也加入與東協的貿易合作協定,對台灣GDP的衝擊也不過2.23%而已。此外,童振源指出,其實不應該高估經貿協定的關稅優惠,主要原因是,雖然協定雙方同意給予彼此某些優惠關稅,然而出口商也必須為此付出許多附加的成本,例如產地證明、印製產地標籤,以及進行因應海關查核,採行一些配合的行政措施,這些將使貿易商的產品價格增加10~25%,扣抵租稅優惠後,其實占的便宜不大。不過,童振源也指出,如果台灣能與東協、南韓、日本、中國及香港簽訂FTA,將使台灣的GDP增加3%以上。對於童振源的說法,史惠慈認為,雖然東協加3仍在協議中,不過,東協與韓國及日本的FTA已經生效,東協加3的可能性其實是不斷在升高的,台灣將面臨更高的競爭壓力。
#@1@#而多邊貿易協定,正是目前支持簽訂ECFA者最積極強調的重點。史惠慈指出:「無論是ECFA或FTA,台灣一定得跟中國簽訂某種雙邊貿易協定!如果不簽,台灣所獲得的利益,永遠是零。」史惠慈表示,台灣與中國關係特殊,若台灣不先與中國簽,在與其他貿易夥伴簽署前,勢必會遇到困難。她指出:「台灣的優勢在於技術、智慧財產權保護,以及國際化的程度,這些都比中國大陸高,因此,如果兩岸簽訂ECFA,外商會很樂意把總部設在台灣,讓台灣成為歐美企業進入中國的門戶;如果不簽,台灣的這些既有優勢都會消失。這不是只有改善兩岸關係的議題,也攸關台灣貿易的發展與產業優勢。」而孫明德也指出,先簽ECFA除了解決東協加1的問題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可以提高台灣其他貿易夥伴與台灣簽訂的意願。他表示:「其實兩岸關係改善後,原先作為兩岸橋樑角色的新加坡,就很積極與台灣洽談簽訂FTA,香港也是。」最重要的是,日本、美國與台灣簽署貿易合作的意願也會升高。孫明德指出,如果台灣能夠在中國之前,先與美國先簽訂FTA,「到時候就是中國來台灣設廠投資,而不是台商到中國大陸投資。」
#@1@#不過,童振源認為,美國與台灣先簽訂FTA的可能性不高,一方面目前美國需要中國的地方比台灣還要多;另一方面,中國的態度,是美國不能不重視的。以WTO為例,儘管台灣比中國先談,而且台灣的入會優勢比中國大,但中國硬是以香港卡住台灣,最後中國就是比台灣早幾個月加入WTO,這是國際上的現實。依照曾擔任陸委會官員的經驗,他估計中國頂多讓台灣與新加坡簽訂FTA,最多加上東協,其他國家則希望不大。[簽訂ECFA究竟是利是弊?]史惠慈認為,中國的稅負普遍比台灣高,如果兩岸簽訂ECFA,台灣的總體利益會比中國要來得大。她指出,雖然台灣電機與電子產業的稅率在兩岸關稅都相當低,不過,中國的關稅只有0.58%,比台灣的0.71%更低,以致ECFA簽訂後,電子產業受到的影響反而比較大,但由於中國對於台灣的塑化產業、機械、紡織與石化的進口需求大幅增加,因此,整體而言,對台灣經濟仍有幫助(表2)。尤其是台灣有7成為服務業,若服務業也自由化,將使台灣經濟成長倍增,投資增加29.13億美元,成長率5.79%,資本流入增加6.71億美元,成長率19.25%。
#@1@#以就業人口而言,台灣的總就業人口可以增加25萬到26萬人,最重要的是,簽訂ECFA可以增加生產效率與資本累積,吸引更多的直接投資。這是經濟分析模型無法顯現出來的正面效果。她預估,在簽訂ECFA後,台灣未來7年內,可以增加的境外直接投資(FDI)將達到89億美元之譜。孫明德則指出,「從中經院的報告來看,ECFA的成效『並不漂亮』,短期利益也不明顯。不過,至少簽訂了以後可以『止血』。」
#@1@#他尤其寄望於兩岸關係好轉後,大陸資金來台的效益。此外,對於外商來台灣設置研發中心,或是對於台灣發展服務業,都有相當大的幫助。童振源也指出,「簽訂ECFA在戰術上是正確的,因為台灣的確需要與最大的貿易夥伴簽訂貿易協定。」他曾在2007年針對國內9834家資本額在新台幣1000萬元以上的本國與外國企業主發出問卷,調查若台灣無法加入東協加1,會對企業造成什麼影響,結果回收的問卷中,有26~35%的本國與外商企業指出會減少對台灣的投資;反之,如果加入,則有23~37%的受訪企業與外商增加對台灣投資。主要的原因在於這會影響企業對台灣的信心,因為他們擔憂台灣將無法利用區域整合市場的經濟規模與效益,也無法分享區域內的經濟成長機會,也會對於台灣未來所扮演的角色存疑(表3)。[如何降低ECFA的衝擊?]不過,如同經濟學者傅利曼的名言:「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台灣要為此付出多大成本?即使簽訂FTA有利,拒絕加入的國家亦所在多有,主要原因就在於其付出的成本,未必是多數國民所願意承受的。
#@1@#史惠慈指出,就像所得稅減稅效應一樣,簽訂ECFA,不是人人可以獲利,一定是有得有失。舉例來說,內需型的產業一定會受影響,傳統競爭力較弱的產業一定也會受影響。問題是,如何扶植受衝擊產業,如何利用ECFA為台灣創造最大效益,正是目前ECFA最受批評的部分。而政府對於凝聚國內共識的積極度與誠意,以及其談判誠意,都使一般民眾充滿疑慮。即使是受託進行ECFA衝擊評估報告的史惠慈也指出,「不是簽訂ECFA就一勞永逸,簽訂ECFA只是讓台灣的產業可以與其他國家,如韓國具有相同的競爭條件而已。台灣該做的產業升級,還是得持續進行,否則是會被趕過去的。」
#@1@#另外,最重要的是「ECFA的談判,不能談成輸的。」史惠慈認為,「開始進行ECFA談判後,台灣與中國各自有其問題要面對。台灣有台灣的問題,中國內部雖然是共產黨專政,但黨內也有利益衝突,這也是對岸領導人要面對的。」但是不可否認的,台灣內部應該要建立共識,才能讓台灣獲益。史惠慈表示,「無論產業大小,政府都必須正視它們所面臨的問題。」在這段時間,業者應該積極爭取自己的權益,提出政府沒有想到,或建議政府如何扶助他們進行產業升級,讓政府在談判中,可以取得最佳的利益。
#@1@#經濟學家馬凱也指出,政府在過去這幾年協助產業轉型方面,「不是做得不多,而是完全沒做。」他在台灣競爭力論壇的研討會上指出:「馬總統上任前就說要推動簽訂ECFA,但到目前為止,有哪些本土企業面對ECFA的衝擊有機會?有哪些企業會面臨淘汰?那些有機會的企業知道他們有機會嗎?有沒有能力掌握機會?而那些可能被淘汰的企業要何去何從?」這都是台灣政府應該做而沒有做的。馬凱表示,「我想這些,已經不能期待政府來做。」他也提醒企業,要注意來自於對岸的併購,「其實我們瞭解大陸的,遠比大陸瞭解我們的少。很多大陸企業很可能來台灣收購有潛力的企業,陸資會像『老鷹抓小雞』一樣,把台灣的金雞母抓走,這才是台灣企業應該憂慮的。」
#@1@#此外,馬凱也憂慮陸資對台灣的負面效應,他擔心如果陸資壓境,台灣企業地盤被陸資占據,控制機會,對台灣企業的發展將更不樂觀。他說:「過去台灣的產業不能順利升級,現在台灣的經濟成長已經大部分需要依賴對中國大陸的出超,台灣的企業已經繫於大陸。那些與中國大陸完全沒有接觸,卻必須面臨競爭的產業要如何生存,已經是政府的當務之急。」
#@1@#童振源則指出,儘管戰術正確,但馬政府在戰略與作法上都嚴重失當,這將使台灣在後續的談判處於不利的地位。舉例來說,對於台灣透過ECFA要取得什麼?如何取得?目前都完全不清楚。在作法上,馬政府也沒有積極凝聚國內共識,也沒有意見整合機制,產業配套措施更是缺乏。另外,馬總統急於暴露底牌的作法,也不利未來的談判。
#@1@#童振源說:「馬總統先是自曝談判底線,強調絕不開放農產品,接著又提到台灣要求優惠化,還表白要愈快簽成愈好,這會讓中國在談判立於以逸待勞的位置。」此外,他表示台灣與中國所圖並不相同,「台灣要求『優惠化』,中國則要求先『正常化』,再『優惠化』」,而「正常化」,也就意味台灣必須開放市場,勢必會使產業受到衝擊,這會不會造成產業另一波外移,似乎都沒有明確的規劃,是令人憂心之處。孫明德則建議,ECFA後續的談判將耗時經年,執政黨應該採取逐步漸進的談判方式,一方面爭取有利的談判結果,一方面為產業爭取緩衝時間,也不至於把繼任者的談判可能選項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