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12月18日),工商時報頭版頭條新聞的一則利空消息:「美國量化寬鬆(貨幣政策),2010年2月1日退場」,副標題是「(政策)轉趨緊縮,利率回升」,斗大的標題,斗大的字,都是一些負面的字義,又加上先前美國四大指數收盤已全面下挫1%以上,隨後開盤的日股跌幅也在1%以上,台股在內外夾攻之下,以下跌54點開出,成交值則萎縮至千億元以下,觀望氣氛更為濃厚,但很神奇的是,在亞股普遍下跌的情況下,台股在尾盤反而逆勢收紅,收盤小漲11點。這種走勢令許多投資人感到意外,其實深入想想就可以得出結論,也就是說,當日的走勢不過是近日區間盤整型態整體過程的一個交易日而已,與平日沒什麼不同,不同的是,被媒體硬生生地強加了一項「利空」的帽子罷了,事實上,大盤完全不受影響,仍然持續進行自己「盤整格局」的走勢。
#@1@#其實,美國聯準會(FED)決策單位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在2009年8月12日起,加開為期2天的會議時,因美國經濟已逐漸穩定,在8月份以前的市場預期中,早有許多人認為FED的「量化寬鬆」政策將譜上休止符,而FED會議的說明也證實美國經濟的確已經走出衰退,但由於復甦的情況相當「疲弱」,因此,FED又把「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期限再延長,如此而已;換句話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並不是新鮮的話題,而是在市場預料之中的,但當媒體以頭版處理時,對許多投資人心理當然會形成一種壓力。而我之所以提到這個話題是要提醒讀者,類似像這些訊息太多了,每個月份一開始,每天都會有各種總體的、產業的、個體的訊息充斥版面,而這麼多的訊息中,會影響長期趨勢的,其實不多,大多是短期的,而且是例行性的數字,並沒有太大的意義,但是透過媒體或有心人的刻意誇大、扭曲、比較,再作頭版頭條時,短期間是很有震撼力的,也很容易使人把這種短期因素當長期影響來對待,作出錯誤的判斷。實際上,大盤從9月中旬以來,走勢就陷入盤整格局,指數鮮少有大漲的情勢,就算偶有百點以上的漲勢,也都不持續,而且會拉回來,只是在不明顯的漲得多、跌得少的慢慢推擠及累積下,指數也出現不斷創波段高點的現象,形成一種上傾式的盤整走法,就技術分析的型態來說,是屬於強勢整理型態,但不管是強勢整理或弱勢整理,還是要界定為整理型態。
#@1@#而所謂整理型態,最大的特色除了區間來回(不論是上傾式或下傾式)外,就是沒有明顯能持續上漲的主流族群,事實上,我們回頭看看9月中旬以來的走勢也可發現這種現象,就這點來說,我們就會想要進一步去探求下一個問題,也就是說,既然是整理型態,那就會有結束的時候,那麼,什麼時候會結束呢?由於我在中長線上是看好的,而看好的原因我在過去的數期中,已從各種面向,不管是兩岸的、政治的、經濟的等等各種因素說明過很多次,而且我看好的原因大多數都是趨勢性的,短線不易扭轉的議題,因此,在此我就不贅述,直接就技術分析的慣性運動及轉折點來預測,事實上,目前台股面臨的是2007年10月30日最高峰9859點,連結2008年5月20日9309最高點,所形成的長期下降壓力線的推擠,也就是說,在這條趨勢線的附近,有很多過去被套牢的籌碼會想在此地賣出解套,因此,此地形成了一個壓力區。最明顯的例子,相信大家都還記得,綜藝大哥大張菲說,他的投資只剩4支輪子,整台賓士都不見了,一共虧了約4千多萬元;銷售天后利菁也是一肚子苦水,說只要原先數千萬元的本錢能拿回來就好了……等等,類似這些人,在這個位置上,就會嘗試著賣出一部分或全部,把本錢先拿回來再說,這就是「壓力」,這個壓力需要有足夠的買盤來承接,而籌碼從路人甲換到路人乙,就叫做「換手」,當賣壓不斷湧出,買盤不斷承接,慢慢的,賣壓會漸漸減輕。最後,想賣的都賣得差不多了,這時候,買方只要輕輕一推,順便把對大盤看不順眼跑去放空的人軋一下,股價很容易出現一面倒的長紅走勢。而依近日逐步墊高的走勢來看,多方顯然是略勝一籌,我估計,整理應已至末段,本周或下周起,指數有機會開始轉折向上,謹此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