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在談論事物發生的機率時,不只會誤解數據,評價或判斷時也會犯錯,「認知的陷阱」不勝枚舉,請看以下的例子。有朋友告訴你,地主隊在下週日比賽中獲勝的機率為七○%,你該如何證明他說的不對?假如地主隊輸了,朋友可能會說,落敗只是因為出了一點小意外,他事先考慮到意外發生的機率,所以把獲勝機率降低三○%。不過,如果朋友斷定不會出現的結果卻一再發生,你就能推斷朋友預測的機率根本不足為信。
#@1@#這個簡單的例子隱含著極重要的一般原則。要評估一個人預測某件事發生的機率是否準確,原則上必須考慮到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套用這項原則,才能正確掌握事物發生的正確機率。若某個人認為某項假說發生的機率為x%,而假如x%實際上正確無誤,他的判斷可說是「完美測定」。如果判斷某種結果的發生機率為六○%,代表每十次會中六次。瑞士聯邦事務局以測定氣象和氣候準確聞名,假如事務局預測降雨機率為三○%,代表應該有三○%的日子真的下雨。這是他們研究超過一萬五千天的樣本所得的統計結果。預測完美的人不會犯下完全相反、左右對稱的兩個錯誤:「高估」或「低估」自己假說正確的機率。要研究人的判斷正確與否,必須針對廣大領域進行調查(金融分析、賭博、法律鑑定、臨床心理學、氣象等)。但是能作出適當判斷的人通常很少,一般人多半都高估了自己假說的可信度。專家的判斷有時候會導致嚴重的問題。在明明應該保守行動的時候,卻忍不住放手一搏,於是引發問題。以金融界為例,經驗愈豐富的人愈容易過度相信自己的判斷。真正的專家在行動時應該更謹慎,可是他們卻往往高估自己的專業能力。以高山嚮導為例。假設現在正值夏季,兩星期以來天候不佳,所以你不斷延後遠征的出發日期。某一天,天氣看起來好像轉晴了,嚮導告訴你:「雖然天上還飄著雲,今天應該能試著攀岩。」你有自信放手一試嗎?阿爾卑斯山的嚮導熟知山區的環境和危險,長年觀察周邊地區的氣象變化,最重要的是他會陪著你一起面對危險。你們身上繫的攀岩繩有金屬鉤,萬一碰上打雷,可能會因此喪命。維護生命安全的金屬攀岩繩和道具都會吸引雷電,嚮導對這一點也很清楚,可是由於他從未碰上事故,以往的經驗影響了他的判斷。假如他曾遇過危險事故,應該就不會建議你今天出發吧。可是這位嚮導已經兩星期沒有收入了,即使他真的是出於善意,潛意識中也希望能看到天氣好轉的氣象徵兆(風向等)。就算不是行事極為謹慎的人也懂得提醒自己,畢竟經驗不足,還是等天氣完全放晴之後再出發比較好。為了提早去爬山而冒生命的危險,簡直愚蠢至極。然而我們還是會聽從嚮導的決定。通常只要專家相信自己的判斷,我們自然也會聽信他們的意見。知識和經驗比我們更豐富的專家,對自己的判斷充滿自信,哪有無知的我們插嘴的餘地?我們覺得自己猶豫不決是理所當然的,但只要專家稍有遲疑,我們就會懷疑他是否能力不足。換句話說,專家的主觀自信並不適合作為他是否判斷正確的指標。你的主觀自信又如何?該如何衡量自己的判斷?你能多麼相信自己?請看以下的測驗。問許多駕駛人這個問題,理應有三分之一的人認為自己的駕駛技術高於平均水準,三分之一認為自己和平均水準相當,三分之一認為自己低於平均。
#@1@#當專家在瑞典實際進行這項調查時,竟發現有九○%的人認為自己的駕駛技術高於平均水準!要是在人人自以為可以媲美羅西或舒馬克等賽車選手的義大利進行調查,也許這個比例會更高。像這樣的結果不僅出現在駕駛技術的調查,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比平均水準聰明、誠實、沒有偏見」。針對一百萬名美國高中生進行調查,發現有七○%的學生認為自己的領導能力高於平均水準,只有二%覺得自己低於平均。別以為老師就會比較謙虛,有九四%的教師認為自己的工作品質高於平均水準。孔子說:「知之為知,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大多數人都稱不上是孔子的好學生,因為大家經常曲解自己的知識,對自己太有信心。接下來帶大家進行測驗,請回答下列問題之後,再以百分比填寫每個答案正確的機率。正確的機率愈高,就愈接近一○○%。即使在像這樣的測驗中,大多數人依然容易高估自己答案的正確機率。認為自己的回答一○○%正確的人,實際上的正確率只有八○%。有些人會反駁:地球和月球之間的距離並非作決策時的必要知識,即使缺乏自己專業領域之外或決策範圍之外的知識,也沒有什麼影響。不過,這項測驗並非著重於大家對天文、物理、地理、文學或文化有多少基本知識,重點在於你「認為」自己知道多少。重點在於,了解自己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實際上,這種自我認知對決策影響重大。人不需要成為萬事通,不過最好認清自己的知識範圍。判斷自己的選擇是否恰當時,正是以自己的認知為參考點。許多投資散戶和經理人都認為自己能預測市場的動向。根據一項針對投資經理人的調查,他們必須預測十二支股票在一定期間內的漲跌。結果有四七%的人預測正確(比擲硬幣猜測的結果還低一點),可是認為自己預測正確的人卻有六五%!高估自己的判斷力時,很容易低估風險,誤以為自己能操控一切。這就像許多駕駛人自以為駕駛技術很好的自大心態一樣,也是造成投資決策錯誤的一大原因。另一方面,金融專家是否就信得過呢?美國最大的經濟報刊談過這個問題,我們一起看看內容。
#@1@#《華爾街日報》定期邀請幾位投資專家,詢問他們該買哪些股票,同時把股價網頁列印出來,讓人們射飛鏢選出其中五支股票。之後,在一定期間內追蹤這些股票的漲跌。結果,射飛鏢選出的股票經常比專家選的股票績效更好,這代表射飛鏢的人本來就瞄準優質股票,或者只是運氣好。高估自己的能力多半起因於以往的美好經驗。例如在九○年代涉足股市的人比較容易締造投資佳績,因為當時碰到市場成長期,本來就比較容易獲利。問題在於大家都認定獲利是靠自己的能力。華爾街向來流傳一句話:「不要把市場的成長趨勢當成自己的智慧。」切記:評鑑結果時,想清楚偶然、運氣、血清素(譯注:腦內神經傳導物質,與心情穩定、衝動、緊張有關。通常血清素愈多,腦的活動比較激烈,血清素不足則會導致憂鬱)扮演的角色。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的話正中要害:「走運的笨蛋一點也不覺得是自己運氣好。……累積愈多成功經驗,身體分泌愈多血清素(或類似物質),更讓人誤以為自己能掌控市場。……觀察這些人的態度,一目了然。成功的投資經理人走路有風,宛如支配者,比那些績效不佳的投資經理人更愛大放厥詞。科學家發現,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會影響我們的許多行為,能引發正面的反饋,促進良性循環,可是一旦發生壞事,就會往反方向逆轉。」事實上,有人認為二○○○年的網路熱潮與抗憂鬱藥物「百憂解」有關。「人們得意忘形,市場環境不錯讓大家以為自己手腕高明,能大賺一筆。在網路泡沫破裂之前,沒有人覺得一切的成果可能只是出於偶然。」(塔雷伯,《解開生活中的機率之謎》)也許有點沉鬱的聰明人比較好。我可不是隨便說說。有輕微憂鬱傾向的人,比較善於「預測」風險,比一般人更謹慎。錯估自己的能力,並不只是因為受到百憂解的影響,還有諸多心理幻術會擾亂人心。即使當事人因為自己的疏失而導致終生難忘的重大錯誤,也未必覺得責任是出在自己身上。反而,人會為了減輕自己的責任,找出一些緩頰的理由。正如大家所知,面對勝利時,眾人競相邀功;面對失敗時,卻總是冤無頭債無主。無論是以往發生的事、我們個人心裡的天秤,都有同樣的現象。
#@1@#若有支持我們行為與信念的好事發生,我們總覺得原因是出於自己特有的能力。一旦諸事不順,明明是自己犯了錯、自己想偏了,也不願承認錯誤、記取教訓,反而將事情的原因與自己的思考和行為切割,覺得是因為自己倒楣。運動選手(甚至熱情的球迷)在獲勝時覺得自己是靠實力,落敗時則歸咎於運氣不好或裁判不公。學生考試一過關就覺得是自己複習得當,若分數慘不忍睹就覺得是老師亂打分數,甚至覺得是老師的錯。相反的,老師看到學生成績好,便認為是自己教得好,一旦學生表現不佳,就覺得是學生不聰明或不用功。同樣的,我們不反省自己是否遵守截止期限,卻認定別人都應該按照計畫行事。當自己趕不及在截止期限前完成任務,會覺得這是難得一見的例外,為自己辯駁;要是因為他人導致計畫延宕,卻馬上斷定那不是例外,而是常見的問題。自戀的陷阱還會在諸多場合干擾我們,包括平時購物或買足球彩券的情況。大家應該都曾因大拍賣的促銷廣告而買了一堆不需要的東西回家。便宜的暢貨中心或特價商品不斷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壓抑人的理智。看到不買可惜的特價商品,頓時令人忘記買了可能會吃虧(不需要的東西再怎麼便宜,買了也不算賺到),「買了比較好」的理由不斷在腦中擴張(東西很不錯,機會難得)。如果該商品真的能讓人滿足,買回家後一樣開心也就算了,可是一回到家才開始覺得不滿意,很少人會反省自己太衝動,多半認為是自己上當受騙。同樣的,每星期買足球彩券的人如果真的賺到錢,並不覺得是因為自己走運,而是認為自己有眼光。但如果不斷輸錢,便覺得是自己不走運。買了幾次足球彩券之後,沒有人會察覺自己能準確預測比賽勝負的次數很低,每星期幾乎都血本無歸。不過話說回來,大家買的是「夢想」,沒有賺錢又何妨。連載三(本文摘自第10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