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報載,無論近親遠親,台灣家庭有海外關係者,超越半數,從某個角度而言,台灣還真稱得上是一個充分國際化的國家。美國關係最多,日本關係有之,而移民加拿大、長期旅居英國者,也大有人在。但歐洲數十國,除了德、法……等先進工業國家,其他國度關係就鮮少有人提及。然而,論及「瑞士」,你我都不陌生,除了「中立國」形象外(瑞士自1684年建國以來,一直以永久中立國角色自居,然而於2002年初公投放棄中立政策,於同年底加入聯合國成為第190個會員國後,中立國形同除名),瑞士鐘錶、瑞士刀、瑞士製藥……,乃至曾為富豪打造的私密存款天堂的瑞士銀行,大多眾所周知,但是對於瑞士的人文與生活價值觀,卻知之有限。建都伯恩(Bern)(非日內瓦也非蘇黎士)的瑞士國,人均年所得5萬美元,居世界第一。雖傲居全球首富,該國人民卻始終保持著勤儉樸實習性,絲毫不改「富而不奢」的傳統主流生活價值觀。不講排場、不求奢華,鮮用名牌、少食豪餐,民眾駕車不走冤枉路,生活上不買不需物,不刻意去滿足不合理的慾望貪求,習慣採買簡裝用品再灌入舊瓶使用,甚至生活力求省水省電,例如:貯雨水沖廁及舊水回用、利用關掉電源後的餘熱煮蛋……等等,都根深柢固成為瑞士人的基本生活習性。這樣的生活模式,有必要拿來與富裕環境中「財富環身、天天過年」的幸福中人分享,最少在全球暖化效應下的節能減碳趨勢、環保意識抬頭世代裡,多個啟示與警惕榜樣。幾個禮拜前,參加「爸媽冏很大」節目錄影,主題是:「如何教導青少年的理財觀?」有人看了我節目中的演出,說我那天是不是被學生們氣到,講起話來極其嚴肅且訓示意味重。想想,那天在節目錄製中,還真有點脫了生活常軌,給它有點生氣起來。沒辦法,聽著一群學生們振振有詞的大談父母絕對應該給「足」生活費、零用金,甚至強調那是一種理所當然的投資行為,將來終得回報,而我不得不懷疑,還有多少的時下父母親,仍抱持「養兒防老」的觀念。只怕多是疼子如命、盡作「孝子孝女」順其子女,又如何能做到對子女的期許與要求?雖然人綢地貧、氣候不宜。依順長久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的風險意識,稟賦世代辛勤勞作、節支儉出的生活美德,瑞士家庭靠自己的勤奮積蓄創造財富,子女們用自己的假期勞力換取生活零花。如果你認同如是之生活價值觀,則中國古語「見賢思齊」,或許可茲被發揮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