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節升高的房價,除了帶來民怨以外,也引起資產泡沫的憂慮,尤其歐美的殷鑑不遠,更讓人擔心,若房價泡沫化,脆弱的台灣經濟更是不知伊于胡底。在2009年第4季,央行還認為房地產上揚只是某些特定區域的現象,認為沒有必要採取全面性的抑制措施。不過,到了2010年,在農曆年過後,央行卻開始大動作要求銀行採取信用管制措施,立法院也開始注意,此一問題成為最近幾周立院財委會的焦點。而以「庶民經濟」為標榜的馬吳政府,則陸續推出許多政策風向球,例如開徵「豪宅稅」,或者實施分段式住宅用房屋稅等措施,以測試民意反應。使台灣也步上中國後塵,展開「打房行動」。
#@1@#財經記者出身的台北市議員王鴻薇也指出,要抑制房價,用對政策工具很重要。她認為,台北市針對豪宅課的所謂「豪宅稅」,其實並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畢竟,這些稅對真正的有錢人,根本是九牛一毛,甚至因為政府的認定,反而提供了某種「認證」效果,甚至更帶動周邊的房屋行情。至於財政部研議中的分級房屋稅作法,王鴻薇則直指,這對於未參與炒作房市的民眾不公平。她指出:「很多家住仁愛路的人,是30年前就買了,他沒賣房子,也沒參與炒作。這政策實施後,他未蒙其利,反而先受其害,不一定公平;也許他住在官方定義的『豪宅』,但現在卻正在失業也說不定。」王鴻薇認為,目前央行的信用管制是一個對的方向,另外若從資本利得課稅的角度出發,課稅也是一個符合社會正義的解決方式。因為前者可以增加炒作房地產的難度,尤其取消寬限期,應該可以減少利用銀行貸款短期進出房市的投資客。至於後者,如果可以針對炒作房市的資本利得課稅,應該也可以減緩投機風氣,只是如何界定,恐怕需要政府與銀行協商出一套標準,以區隔正常的投資買賣與投機炒作。許多銀行將房貸當作放款主力,在某些外商銀行眼中,也不是一個好的策略。花旗銀行董事長利明獻就指出,房貸放款在花旗銀行所占的比例並不高,主要原因是,「從獲利的角度來看,房貸不是right target market(對的目標市場)」。他解釋,因為房貸市場競爭激烈,各銀行幾乎都在削價競爭,為了吸引客戶,更設計出許多蜜月期的優惠,「一不小心,很可能獲利就被侵蝕。」不過,對大多數銀行而言,房貸的額度較大,作一個房貸,可以抵10個,甚至數十個信貸業務,而且又是有擔保的放款,對有錢借不出去的銀行而言,房貸業務對消化放款業績貢獻度極高,因此,過去幾年各銀行莫不積極衝刺房貸業務,目前也沒有明顯降溫。
#@1@#若要抑制銀行對於房地產的放款量,光是政策上的強制措施還不夠,如何將資金引導到對的方向,是政府的當務之急,更是讓房價趨向合理化的關鍵。舉例來說,保險公司競標土地,也在這波「打房潮」中,被列為炒作房地產的元兇之一。不過,第一銀行發言人周伯蕉指出,若不是投資房地產的豐厚獲利,台灣的壽險公司恐怕要面臨更高的財務風險。畢竟,「國內其實找不到比投資房地產天期更長的投資型商品」,如果不投資房地產,要鎖天期10年以上的利率,有其難度,能使用的工具也相當有限。這也是國泰、新光等保險公司積極投資房地產的原因。周伯蕉指出,「其實銀行也不是沒有風險意識」,對於所謂的「豪宅」放款也相當小心。主要是因為豪宅價格高,流通性有限,在鑑價上,第一金(2892)對於所謂的豪宅相當嚴格,對於放款人的財務也相當注意,政府才要注意政策的精準度。
#@1@#花旗銀行總經理管國霖則表示:「低利率是房地產需求增加的誘因。」因為利率低,讓原本買不起房子的人也負擔得起貸款,加上寬限期的設計,更是刺激一般民眾購屋的誘因。他認為央行有意針對投機客的信用管制措施,基本上是正確的。「畢竟,若央行沒有從政策的高度上作出決策,很難約束個別銀行(採取一致的行動)」。不過,對於投機與投資的定義,政府是應該與銀行協商討論出一致的標準,否則銀行將各行其政,效果自然有限。另外,他認為這些措施也應該溫和進行,「不能一下子打到死」,否則反而有不良的副作用出現。而配套措施的推出,更是政府的當務之急。管國霖指出,多年的寬鬆貨幣政策,加上台商資金回流,讓台灣的市場充斥資金,台灣的利差在最近幾年始終維持在相對低檔,即使美國發生次貸風暴,還有前年的金融危機,其利差與利率水準都還是比台灣低,更不用說與其他亞洲國家相比,台灣也是最低的。另外,為了吸引資金回流,政府實施了許多降低遺產稅率等措施,也讓資金回流得更多。這些資金在無處去的情況下,投入相對報酬率較高,或風險較低的房地產也相當自然。管國霖認為,政府應該要提出明確的產業政策方向,或長期的國家公共建設計畫,並搭配相對的工具,例如長天期的公債等,將中長期資金導入這些公共建設,讓資金有更好的去處,也可以提高GDP成長,也可以讓國民所得增加,相對讓房價趨於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