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總統將與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在月底舉行雙英會,針對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展開辯論。首創「競爭力理論」的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麥可波特(Michael E. Porter)來台,發表演說力挺ECFA,指出台灣應該與中國簽訂ECFA,因為這是台灣未來經濟發展的觸媒(catalyst)。麥可波特上周應工商團體「三三會」之邀,在2001年之後,第二度來台,並在國父紀念館,以「全球經濟變局—美中台的機會與挑戰」為題發表演講。麥可波特在演講一開始就指出,他對於台灣非常樂觀,但是台灣人對於自身總沒有太多信心。他表示:「如果台灣是股票,我會買。」
#@1@#根據哈佛大學的競爭力分析模型,台灣在全世界133個國家中,競爭力排名第19,在亞洲僅次於日本與新加坡,領先南韓與中國。他認為這已經是相當不錯的成績。上次他訪台演講,開宗明義就點出,台灣的三大隱憂是「經濟走下坡」、「數十年來的最高失業率」以及「與中國關係的不確定性」,這些問題到現在依然沒有解決。不過,他認為這些問題未必無解,如果台灣能夠抓住全球經濟架構變化的時機,創造一個台灣與中國雙贏的策略,台灣可以再創經濟成長高峰。波特指出,由於WTO(世界貿易組織)成效不彰,以致世界經濟架構從以多邊架構為主,變成以雙邊貿易架構為主。他表示:「孤立化的代價愈來愈昂貴」,台灣應該積極發展對外的經貿合作關係。波特認為,台灣的強項在於科技產業,以每百萬人擁有美國專利的平均值而言,台灣僅次於美國與日本,甚至遠遠超過韓國,他也指出中國擁有的美國專利,其中大部分也來自台商企業。而且這些擁有美國專利的公司,並沒有跨國公司,這是相當難能可貴的成就。波特指出,台灣應該持續擴充科技研發的能量,繼續提升技術上的優勢。他認為提升大學創新研發的能量,是當務之急。國外的技術創新搖籃是大學,然而,台灣的大學的技術創新能力還有待加強。此外,他認為台灣的政府管制太多,應該建立更簡單的法規與稅制制度。
#@1@#波特認為,台灣所面臨經濟上的挑戰是「找出長期積弱的項目」、「擴大、提升以及全球化以創新為驅力的經濟」,最後是「重新定義與中國的關係」。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波特指出,所謂的「競爭力」(competitiveness)是指一個國家使用其人力、資金以及天然資源來從事創造生產力的憑藉。而國家的昌盛與生產力,來自於國家如何競爭,而不是這個國家在選擇產業中競爭的結果。因此,國家應該致力於提供商業最有生產力的環境,讓公部門與私部門各自努力創造出最有生產力的經濟。波特認為,指定國家經濟策略不能亂槍打鳥,應該專注於策略性的定位(strategic position)。致力於「強化強項」,至於弱項,「也不能比別人差」。這需要民間與政府建立共識。說到台灣的強項,波特認為,從競爭的角度來看,台灣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很完整,科學園區、加工出口區、自由貿易區形成強力的聚落,自由與開放的媒體,也是台灣的強項。在需求面,台灣地方政府對於環保以及消費者安全的保護也相當完整,而且台灣對IT相關領域的需求也相當完整,同時研發環境,無論在人力供給或金融體系的配合也相當健全。波特指出,台灣的政治體制不完整、執政黨與反對黨間的互信不夠,法治也有待加強,人力發展也還有進步空間,這是台灣亟需突破的重點。
#@1@#決定國家競爭力的因素可分為先天環境、個體經濟與總體經濟三種。決定個體經濟競爭力的因素包括「國家的商業環境」、「產業聚落發展狀態」、「得宜的公司營運狀態與策略」;影響總體經濟的競爭力則包括「社會架構與政治組織」、「總體經濟政策」。雖然總體經濟政策可以創造高生產力的潛力,但最終還是需要個體經濟體的能力以及因應本地競爭是否得宜。波特認為,產業聚落的形成,攸關競爭力,舉例來說,如果化工產業很強,就可以帶動石化天然氣還有塑膠工業,再延伸到化學製藥與醫學儀器等產業。放眼2010年,波特認為,政府有必要把環境經營得更好,政府的角色應該成為環境的營造者,而非管理者。目前政府的治理能力,在世界各國中還不是前段班,貪污與官僚化也還有改善空間。至於如何降低高居不下的失業率?波特認為,目前勞動市場法規太僵化,使企業要雇用勞工必須考慮很多成本問題,他建議應該放寬技術人員的移民規定,以便引進外來技術性勞工,他也認為民眾投入勞動市場的比例偏低。另外,金融市場的透明度與品質,也仍有待加強。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波特指出,台灣的法令往往與國外截然不同,這會影響外資的投資意願,過去日本就犯過類似的錯誤。至於產業部分,波特認為台灣應該再多元化有競爭力的產業聚落,這需要政府與學界以及民間大力合作。他認為政府與學界的溝通還不夠。至於與中國的關係,他指出,若台灣不積極與中國改善關係,雖然台灣廠商進入中國有比較大的優勢,但目前的經濟框架,使台商在中國的努力成果無法收回,甜美的果實無法收割。因此,未來的關鍵在於台灣如何創造與中國雙贏關係,「讓現在的經商氣候自由化」(liberate the business climate)。
#@1@#以目前將要洽簽的ECFA為例,他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尤其先用架構性的模式確定雙方的合作基礎,再進行細節的協商,會比逐步洽商要來得好。不過,他也在會後記者會指出,簽訂ECFA只是一個開始,是一個台灣思考如何提升競爭力的過程,台灣政府必須加速取得私部門意見的速度,才能讓台灣在談判過程中,建立支援的助力。
#@1@#不過,對於麥可波特的看法,曾任陸委會副主委主管兩岸經貿政策的政大國家發展所教授童振源指出:「麥可波特是從戰術角度思考台灣的未來,但他並不瞭解台灣實際與中國洽簽合作協議所遭遇的困難。」他強調,兩岸洽簽ECFA牽涉到的不只是兩岸,也不僅止於經濟層面,這將使台灣受制於中國提出的政治與經濟條件,使台灣失去主動性,同時會犧牲台灣與其他國家整合市場的談判,這將使台灣在ECFA框架下,先處於不利的地位。從談判的戰略角度而言,馬總統要說服國民,必須先提出一個全球經濟整合戰略,而不應把ECFA視為唯一選項。其次,童振源指出,簽訂ECFA需要密切的溝通,然而目前看不出政府的溝通誠意,連實質的影響評估,還有對策都未提出,更欠缺溝通,如麥可波特所說,政府需要積極尋求民間的協助,但若沒有建立共識,如何化解民間的疑慮。尤其中國不是一個自由開放的國家,麥可波特應該更瞭解中國政府在經貿談判上的角色。此外,目前政府的談判能力受到很大的質疑,如果ECFA只是一個開始,政府應該說服民眾,它有能力為台灣爭取最大的利益。他建議,與其先簽架構性的ECFA,不如先推動兩岸優惠貿易協議,這與東協加1的精神相同,也符合中國的讓利說,更可以先化解馬政府所說的東協加1帶來的負面衝擊。若此協議可以簽成,再一步一步談判其他經貿合作協議,一樣可以達到ECFA的效果。他呼籲馬政府應該組成一個包括產官學還有在野黨的委員會,先建立共識,再啟動談判也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