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是農、礦等原物料產出國,加上領先全球升息,原物料看升,利率最高、具升息且升值空間大等原因,且近來銀行新台幣定存利率持續低迷,相對有關澳幣計價的基金或保單等金融商品題材便順勢而起。2008年澳幣被推升到25年來的1澳幣兌0.9850美元高位後,2008年9月16日爆發雷曼兄弟事件,全球經濟陷入恐慌,原物料價格狂跌,石油價格從147美元跌到38元,加上當時新興市場資金回鍋造成美元走勢強,因民眾的恐懼加上高槓桿利差交易效應使然,導致許多人大量離場,相對的澳幣幣值狂貶到0.60美元,對澳幣保單的投資人造成始料未及的衝擊。但近來看準澳幣走勢火熱,今(2010)年原物料再創高峰、美元疲弱,澳幣的強勢又要捲土重來,澳幣保單的預定利率上看4%以上,高於目前美元保單(約3.75%),民眾似乎淡忘了金融海嘯時澳幣貶值的教訓,看準澳洲升息、原物料依然看升、利率最高、具升息且升值空間大等原因都是澳幣保單的魅力所在,從去(2009)年底開始,許多保險公司陸續推出澳幣保單,似乎澳幣保單又能重新擄獲投資人的心。目前新光人壽、國泰人壽、富邦人壽及南山人壽等保險公司皆有推出澳幣保單,接續可能會有同業推出「澳幣的利變年金保險」商品,此類商品的閉鎖期通常較養老保險短,通常解約費用多半會在解約前3年收取,若壽險業推出此類商品將使傳統型澳幣保單運用上更有彈性,也可選擇待匯兌好的時候再行領回。事實上投資人在購買澳幣保單之前,不僅要知道追求幣值的高報酬率,同時也要弄清楚報酬高其風險也就相對來得高。所以建議投資人可綜合上述利弊、購買外幣保單的風險及應注意事項後,再審慎思考是否購買這類商品。購買澳幣保單仍有以下5大風險,投保前最好先停、看、聽。
#@1@#若是到期之前,投資人贖回會以贖回當時的淨值來做計算,會有解約贖回的風險,可能無法拿回原始投資本金,且需賠上違約金及手續費,國泰人壽數理部經理黃景祿表示,外幣匯款會有一些手續費,通常收錢銀行、匯款銀行、中間銀行等3家,假設,基本上約滿領回就由保險公司負擔,如要保單貸款或是提前解約就要自行負擔,最後可能會導致本金虧損。有些定存族也會選擇買固定給息的外幣保單,著眼點在它的利率較高,但因需承擔匯率風險,所以到期如果匯率下跌,會選擇繼續擁有外幣作外幣定存,而不做轉換為台幣,以免遭受匯率損失,也就是說避開賺了利率賠了匯差。不過先決條件是定存族這筆錢是流動資金,被匯率套牢時是可以等待解套的。
#@1@#衍生性金融商品在設計時,通常都是以外幣計價,因此在到期時,所投資的外幣兌新台幣的匯率就極為重要,因澳幣波動大,一旦外幣貶值出現匯兌損失,中間的匯損則是由投資人自負。黃景祿表示,匯率的變動會因匯差侵蝕獲利,所以建議盡量選擇匯率較穩定的幣別,至少如果匯率不理想時,可以先不要轉換回台幣,直接先做外幣存款也可以,等到匯率回穩,再轉換回台幣。雖然外幣養老險保單的滿期收益率較新台幣同類型商品為高,但建議投保時仍應考量未來的外幣需求及匯兌風險,規劃最適合的保單(表1)。
#@1@#磐石保經業務協理陳姿吟提到,以外幣的漲跌幅而言,澳幣是波動相對較大的幣別,有賺了利息、賠了匯率的可能性,保險公司在銷售此類商品一定會告知客戶需承擔新台幣兌換澳幣的匯兌風險與費用。黃景祿建議,如果是:1.已持有澳幣的客戶:例如先前已購買銀行或保險公司的連動債到期族群、澳幣定存。2.對澳幣有長期需求的客戶:例如子女到澳洲求學或是未來規劃到澳洲養老的族群,一般為準備小孩留學者。大誠保經資深副總經理李漢文建議購買類似存款的躉繳型保單,以儲蓄概念,將資金存放一段期間,期滿領回轉到外幣帳戶內,依需要或者因匯兌有較大利差再轉換台幣,比較不會受到匯率變動影響。3.希望作為資產配置的一環:現今的客戶在投資理財方面希望能做到資產配置,將一部分的錢選擇新台幣的投資工具,另一部分則選擇其他貨幣的投資工具以達風險分散,選擇澳幣保單相對是不錯的選擇。陳姿吟表示,國內壽險業者今年推出澳幣連動債保單也因強調保本保息,其中「息」的部分,每年都至少有4%,遠高於新台幣1年期定存利率的0.9%,因此能在市場上狂賣。但需多注意附加費用率、解約費用和降低匯兌風險才是真報酬。
#@1@#美元雖然長期看弱,卻仍是最大宗的流通貨幣,而原物料大多皆以美元為計價幣別。陳姿吟表示,外幣保單收付皆以外幣進行,購買時一定要考慮匯率風險,會因時間、匯率不同而產生匯兌上的差異,購買前宜透過各家公司風險說明書的填寫告知,衡量個人所能承受的風險大小(表2)。
#@1@#原物料大多皆以美元為計價幣值,因此,原物料行情影響澳幣匯率變動相對較其他貨幣來得大,以過去10年1澳幣兌0.5~.097美元來看,澳幣兌換新台幣變動也相當大。過去5年澳幣兌台幣從20~30元之間,觀察最近24個月變動,上沖下洗高達40~50%(表3),投資人不得不謹慎為自己的荷包把關,相對抓住機會也可能替自己賺到匯兌利益,風險與報酬是相互關聯的,投資者要了解期間必要承擔市場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