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2009)年在兩岸簽署MOU題材發燒下,有意前往大陸申設營業據點的金融股成為投資人追捧的對象,但這波行情卻在11月16日MOU簽署而劃下句點。今(2010)年以來,大中華區股市表現不佳,第1季台股大盤下跌3.27%、電子指數下跌4.45%、金融指數跌幅達7.61%。4月份大盤與電子指數皆有回升,漲幅分別達1.06%、1.1%,但是金融指數卻仍呈跌勢,跌幅達1.68%。
#@1@#如今ECFA洽簽在即,金融業列入早期收穫清單,5月份第3次協商會議將予討論。在金管會公布兩岸金融三法後,除了保險業沒有新的申請案,包括銀行、證券、投信業等,至今已經有13家金融機構向金管會遞件申設大陸分支機構,相較於台灣金融業者積極的腳步,目前還沒有陸銀申請來台設立分行。根據大陸A股已發布第1季財報的9家銀行觀察,由於利息收入快速成長,交通銀行淨利潤年成長30.82%,工行淨利潤年成長率雖然在上市商業銀行股中敬陪末座,但也有18%。大陸上市銀行股今年首季淨利潤,都維持3到4成的成長率,而大陸保險業龍頭中國人壽今年第1季淨利潤,則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近7成。也就是大陸這塊發展迅速茁壯,利潤豐厚的金融市場大餅令台灣金融業者垂涎。不過,如果對於台灣金融業者到大陸設立營業據點,而寄予較大的關注,對其股價漲勢有所助益,分析師提醒投資人要「夢醒」了。沉默已久的金融股能否在第2季因ECFA題材而有表現的機會呢?不過,這個題材不僅散戶投資人不領情,從4月三大法人買賣超來觀察,申設大陸據點的金融股也未受外資法人青睞。
#@1@#「能夠拓展的就只剩下鄉親、人親、土親。」統一證券香港資深副總裁邱世梁認為,台資金融機構到大陸,最重要的還是要看能夠賺多少錢,要做到多大的業務量,其獲利對台灣母公司而言實際貢獻有多少。尤其是相較於中資與外資銀行規模都不夠大,市場通路也早已被占據,從競爭力來說,匯豐、渣打等外資銀行在大陸深耕多年,早已搶占先機,「現在能夠做的也只有台商生意。」邱世梁指出,「時間」是重要的關鍵考量因素,「台資銀行到大陸設點,效益不會那麼快出來,至少要1至2年才會有貢獻,相對於母公司的資本額來說不會那麼大,如果投資人預期台資銀行到大陸設點很快就會有業務貢獻,可能會失望了。」台資銀行業者到大陸設點,在1、2年之內效益都難以顯現,但以時間換取空間,逐步耕耘,或與大陸的城市商業銀行有戰略性的合作還可能有機會,但對「人」有較大依賴性的保險業就更難了。目前中國4大保險公司,包括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平洋保險、中國太保,占據大陸市場份額高達90%,其餘10%市場則由歐美各國保險公司分占。分析師認為,「依保險業特性、資本額、大陸銷售管道來看,台資保險業者在大陸很難『挖人牆角』,搶占市場並不容易。」邱世梁則認為,台資保險公司的優勢在於有特殊管理機制以及電話開拓業務的技巧,不過以中國人壽在二、三線城市鄉村已普遍占有極大市場份額,台灣業者則多半選在一線城市設點,「短期來看勢必相當地辛苦,沒有太大的好處,必須假以時日才可能開花結果。」ECFA題材要發燒,還能讓投資人有所期待的就是證券業,「也只有證券業較有機會」。近幾年中國資本市場快速成長,各領域業務的金融機構資本規模都相當龐大,即使是台資證券商在此時要進入大陸市場,也只有經紀業較務具優勢。另外,「合併題材」也是證券業機會之所在,尤其證券公司最容易被合併,「你濃我濃、引入中資被合併,以此加入中國市場,一起耕耘就會有機會。」現在看來似乎是唯一的機會,提醒投入金融股的投資人,要有「長期投資」與金融業長期作戰的心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