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房市過去一有風吹草動,都會嚇跑投資客,但在政府一連打房措施後,只剩自住客進場,因此,雖國外有建商倒閉風潮,但台灣卻似在「颱風眼」中央,沒在怕的。
最近來自國外建商倒閉的新聞報導不少,包括奧地利房地產及零售巨頭西格納(Signa),因新資金不到位,最後無預警宣布破產,另英國在近一年也有數千家建商破產,德國及荷蘭也有數百家建築公司驚傳倒閉,而鄰近的中國大陸更是受災慘重。
▲接待中心的樣品屋蓋得很漂亮,讓民眾心動而購屋,但在爛尾樓的風暴中,購屋者也是心驚驚!
台灣建商會有倒閉潮嗎?
至於台灣近兩年也有幾家建商,在這波建築材料漲價,以及政府打炒房,重打預售市場的情況下,財務出問題而偷偷「落跑」,房子蓋不下去,讓購屋者欲哭無淚。
全球建商爆倒閉潮,台灣房市會由小建商倒閉的小小漣漪,再擴大振動幅度呢?馨傳不動產智庫執行長何世昌指出,隨著全球建商倒閉潮而來的,就是爛尾樓潮了。德國、法國、瑞典、芬蘭等歐元區主要國家建設公司大量破產,以及中國、澳洲、越南,乃至於日本與美國,破產的建商數量較前年明顯增加,引發難以處理的爛尾樓問題。
很多人好奇,「台灣建商怎麼沒爆炸?」何世昌有以下幾項觀察:
一、台灣建商嗅覺敏銳,成本管控得宜:台灣曾在1997-1999年的東南亞金融風暴中,倒了一大堆財務槓桿高的上市櫃建商,因此,「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在這一波房市上漲中,財務槓桿的操作不會太高。
且早在2018、2019年開始,台灣建商都已察覺到勞力不足、原物料上漲的跡象而開始哇哇叫,雖然推案成本上漲浪潮難擋,但多數建商超前部署,在成本控管上都表現不俗,而且順利逐步轉嫁成本。
反觀歐洲各國建商普遍於烏俄戰爭爆發後,才明顯感受到原物料上漲的衝擊,反應慢半拍又立刻撞上鷹式升息,才會「措手不及」而大嘆時不我予。
二、漸進式vs.猛爆式衝擊:升息+建築成本上揚是全球同步趨勢,但台灣升息相對溫和,更重要的是2018、2019年建商已開始迎來營造成本上揚,推案和定價策略已有所反映,從這個時間點到2022年Q1升息還有三年多時間,屬於建築、融資成本漸進式墊高的模式,建商有足夠時間去適應與調整腳步。正因為多了這三年多的時間,讓台灣房地產躲過一劫。
然而,歐洲、澳洲等國建築業面對的是雙重猛爆式衝擊,他們在2022年二月烏俄戰爭爆發後才驚覺營造成本快速上揚,但2022年三月全球央行多已跟進美國聯準會暴力升息,這兩件事幾乎同步發生,讓業者措手不及。
更糟的是,由於2022年房市買氣普遍還不錯,有不少建商在2022年還沒做出適當反應,賣了一拖拉庫預售屋、手上積了滿滿訂單,但卻沒思考到售價已不敷成本,等到發現不對勁時已來不及,更不可能把房子蓋好賠錢交屋,結果就在2022年底到2023年一一爆炸、宣布破產。
三、台灣央行不愧是超級A:台灣央行從彭淮南到楊金龍,得到全球金融雜誌十幾個A的最高評等,並非浪得虛名,即使他們二人背負外界罵名,但的確為我國金融與產業奠定穩定發展的良好環境。
首先,是央行溫和升息政策,讓建商避免一次大動盪,但光是靠溫和升息並不足夠,例如中國降息、日本未升息,這兩個國家今年建商倒閉狀況都比去年嚴重;換言之,升息幅度少並不是台灣房市安穩發展的唯一因素,將問題全推給央行不夠公允。
何世昌指出,在全世界各國,建築業都屬於資金高槓桿產業,而這特點是禍福相依,更是建築業的「阿基里斯腱(意指發炎的問題之處)」。由於台灣央行連續祭出數波選擇性信用管制,尤其是第四次選擇性信用管制時將購地貸款成數上限降至五成,強制斬掉建商高風險操作,將建商資金槓桿降至中低度。
此舉使得建築業出現以下幾個重大改變,如資金去高度槓桿化、財務計畫趨於保守、實力不足的業者停止擴張或推案、銀行授信更加嚴謹,而就是這幾項改變,雖然讓建商因不易取得融資而抱怨連連,但變相地讓存活下來的建商體質更為健全。
台灣房市的四大支撐
而全球建商倒閉潮蔓延,為何台灣相對風平浪靜?房市趨勢專家李同榮分析指出,台灣房市雖目前處高檔反轉風險中,但終將以盤代跌,微緩著陸,不會有崩盤危機,主要的支撐原因有四,包括:一、超漲幅度有限,跌幅也有限;二、央行保守限貸,嚴控建商槓桿操作;三、大建商財務健全,獲利穩健;四、台灣升息溫和,剛需強勁,衝擊房市有限。
李同榮指出,台灣在2022年時房貸與建築融資總和佔比約50%,房價漲幅在先進國家屬中段班。雖然台灣房市在2023年第三季已出現死亡交叉,預期2024 年第一季前房市將由多轉空,然因上述四大支撐主因,房市沒有崩盤危機,將會以盤代跌或微跌中結束第六景氣循環。
住展雜誌企研室經理成采錡也認為,因當前國內房市發展穩定,即便建商面臨建築原料成本仍處高點、營建技術工缺人問題,仍可將多出來的成本反映、轉嫁到房價上,因此,目前看來,國內較不容易出現如歐洲英國、德國等地,大量建商破產倒閉的情形。
2023年底拉尾盤
再看看2023年年底的房市表現,根據六都地政局的公布,今年十一月的交易量月增11.3%、 年增26.1%,呈現二位數成長,房市似乎拉尾盤。
永慶房屋研展中心副理陳金萍說明,由於房市交易與登記約莫有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差,因此十一月建物買賣移轉棟數主要是反映十月至十一月初的市況,十一月六都建物買賣移轉棟數月增11.3%(表一)。
觀察各都會區表現,台北市月增8.1%,新北市成長1.5%,桃園市量增14.7%,台中市月增15.5%,台南市與高雄市均成長18.3%,除了台北市與新北市外,其餘四都會區均呈兩位數增長。
整體而言,十一月六都建物買賣移轉棟數量增11.3%,顯示目前房市回歸正常供需,自住、長期置產需求穩定,加上年底新屋交屋潮挹注下,讓十一月六都建物買賣移轉棟數量增逾一成。
另與去年十一月相比,六都建物買賣移轉棟數年增26.1%,台南市大增近一倍,較去年同期成長98.6%,新北市也有四成以上的增幅年增42.6%,台北市年增22.1%,高雄市年增29.3%,桃園市年增5.6%,台中市微增0.3%,六都會區均呈現年、月雙增的現象。
陳金萍指出,去年十一月在經濟前景不明朗、央行有感升息以及九合一大選前的狀況下,諸多不確定性讓市場短期出現觀望,房市交易量處於相對低檔,基期較低,讓今年十一月六都交易量較去年同期成長逾二成。
自住客不等了!
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資深經理陳定中也表示,在政府新青安政策的刺激下,自住客不等了!六都十一月買賣移轉年增率已經連五紅(表二)。
他說,六都今年十一月的買賣移轉棟數,合計23413棟,月增11.3%,年增26.1%,
開出年月雙增的滿堂紅,其中又以台南衝出十一月同期新高最亮眼,年增98%,近乎翻倍。
陳定中表示,去年底房市受升息循環及打炒房政策抑制,買氣處於相對低檔,今年十一月的交易棟數年增率,也在低基期的情況下來到26.1%,為近二十九個月新高,加上第四季正逢傳統購屋旺季,又有新青安優貸政策持續催化自住買盤進場。
特別是低總價區段買氣續揚,比如雙北相對低價的淡水,在首購族進場及新案交屋催動下,本月量能直逼千棟,較去年同期成長141.8%,且各地新案交屋的情況也保持穩定,使十一月都會區的買賣移轉棟數,締造近二十個月最佳紀錄。
台南市十一月量能3198棟,幾乎較去年同期的1610棟翻倍成長,使買賣移轉棟數寫下近二十九個月來最大量,也是歷年的十一月同期新高!
台灣房屋大橋加盟店店東林展加表示,台南十一月買賣移轉量破紀錄,最大原因是永康區衝出了該區史上單月之最的1245棟巨量,而永康爆量,主要來自大橋重劃區的指標大案完工交屋助攻,光是「綠海都心」一案,總量體就高達797戶,使永康締造驚人數據。
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表示,十一月房市表現穩定,交易量較去年同期有雙位數的增長率,同時也較十月增加,一方面新青安穩定首購信心,一方面民眾盼不到房價回檔,有需求的民眾購屋動作也轉趨積極。
總統大選未激戰 房市相對平穩
另雖然總統大選選戰已經開跑,不過選情目前為止並未對房市造成影響,股市在十一月大漲千餘點走勢,有穩定市場購屋信心的效果,使得今年下半年呈現淡季不淡、旺季穩定的交易市況。
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執行總監徐佳馨表示,八月份新青安房貸上膛後,買氣開始直線加溫,特別是低總價個案,成交相對亮眼。
表現最佳的區域在桃園,月增達23.7%,年增也有20.8%,高雄在月成長上也有20.5%,年成長達25.4%,雖然台北市較上月減少3.1%,新北較上月減少10.6%,不過兩區年增均超過兩成,整體來說多數呈現正面表現。
至於在產品主力上,北北桃中1,500萬以下,台南高雄1,000萬以下,兩房以上規格依舊是市場主力,總價多寡已經成為買方決定購買與否的關鍵,在總價思維下,高價區公寓反而逆勢成長。
大家房屋企劃研究室總監郎美囡指出,過往選舉多會影響買氣,不過今年受惠於政策帶動,第四季買氣穩中有進,明年經濟表現雖然溫和成長,但在自用買方支撐下,預估明年上半年表現應能延續今年下半年熱度,但明年下半年因為政經變數增加,情況還需要再觀察。
前十一個月成交量減幅收斂
東森房屋研究中心副理黃勝暉表示,進一步觀察今年前十一月六大主要都會區建物買賣移轉棟數,雖然仍呈現年減趨勢,但年減幅度已有明顯收斂,今年前十一月台北市建物買賣移轉棟數總計24,355棟、年減8.1%,新北市54,181棟、年減1.8%,桃園市36,806棟、年減8%,台中市41,994棟、年減8.3%,台南市22,550棟、年增5.7%,高雄市32,720棟、年減4.8%,六都總計212,606棟、年減4.7%(表三)。
黃勝暉表示,去年底受地緣政治風險、升息、打炒房等利空因素影響,全台房市交易量能快速降溫,市場觀望氣氛濃厚,導致去年底建物買賣移轉棟數的基期被拉低。反觀今年隨著種種利空資訊逐漸被大眾消化,再加上有「新青安2.0」為首購族增加進場底氣,使得近期房市交易量出現小幅升溫的態勢,研判這波買氣有機會保持到總統大選前。
黃勝暉指出,不同於前幾年房市交易遍地開花的火爆場面,這一波的市場買氣主要來自首購族的撐盤,受益較為明顯的是低總價、小坪數的剛需產品。
不過,也要特別提醒首購族,雖然「新青安2.0」的上路確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輕買房負擔,但未來若繼續升息,或房市再次反轉,墊腳跟買房的風險也會大幅增加,建議購屋民眾還是要量力而行,切勿過度操作財務槓桿。
今年可望站上三十萬棟
陳定中指出,由於今年下半年的年增率已連續五個月收紅,且增幅逐月拉高,所以前十一個月的累計棟數已逾21萬棟,與去年同期相比,僅微減約4.7%;加上台中、台南等地,年底前也還有大量體指標案持續交屋,所以推估十二月份的買賣移轉量可望連六紅,全年全國的買賣移轉棟數,也愈來愈有機會「30而立」,維持在30萬棟以上的穩健水位。
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執行長張旭嵐表示指出,展望2024年,近期美國的通膨壓力減退,市場預期聯準會明年降息的趨勢越來越明確,再加上國內總統大選落幕後,股市和內需多少有慶祝行情,明年第一季可望延續今年下半年的買氣氛圍。
不過由於國際經濟局勢未明,市場仍潛藏變化,多數買方的購屋態度謹慎,市場以自住、長期持有的實際需求為主,因此房市「審慎樂觀」,並將呈現「自住積極、置產消極」,「低總熱銷、高總難銷」的趨勢。
陳金萍指出,今年全年交易量縮格局不會改變,但在年底購屋潮與新青安優惠房貸的助攻下,房市自用、置產買氣穩定,加上預期年底前仍有新屋交屋潮挹注的可能,量縮幅度可望再收斂,全年全台交易量突破30萬大關幾乎已無懸念。
曾敬德表示,今年呈現上半年交易較清淡,但下半年房市明顯回溫,因此當前並沒有景氣不好的感受,即使總統大選也無太大影響,十一月買氣維持穩定,房市呈現穩定的自用當道市場不變,今年移轉棟數有機會守住30萬棟,可能創下近四年新低。
成采錡指出,今年前十個月全台買賣移轉棟數達245,746棟,另加總六都十一月買賣移轉棟數23,413棟和年增率推估,今年全台買賣移轉棟數會站上30萬棟大關(表四)。
三大原因讓房市成交增溫
她說,全台買賣移轉棟數持續成長,有三個主要原因:
一是八月正式上路的財政部「青年安心成家購屋優惠貸款精進方案」,即新青安方案,抬升青年購屋意願。
新青安方案,提高貸款額度至1,000萬元、延長貸款年限至四十年、拉長寬限期至五年,並推出內政部住宅基金額外補貼利息一碼等調整,讓早有購屋計畫,且已存到頭期款的年輕購屋族,可以提早進場購屋,這使得八月起全台買賣移轉棟數便維持在2.6萬棟以上,九月更來到27,637棟,較上月增加逾千棟。
二是前幾年推出的預售建案相繼完工交屋,大量新成屋拉高移轉棟數:
以北台灣來說,2018年起新建案推案量便年年破兆元,每年都有一千個左右新建案釋出,當中部分建案興建期間遇上新冠肺炎疫情,經歷第三級疫情警戒工地停工、營建原物料大漲、邊境管制移工入境不易、營建業技術工缺工等事件,工程進度稍有不如預期,所幸在疫情趨緩後追上進度,並於近期完工交屋。
根據住展雜誌粗估,今年前十一個月北台灣至少有九十個建案完工後重新釋出銷售,可售戶數約3,000戶左右。
三是《平均地權條例》修正案子法於七月實施,預售屋換約受限制下,新買方多先去中古屋市場尋覓物件。
《平均地權條例》子法限制預售屋換約彈性,讓部分買方尋覓成屋物件,帶動成屋市場買氣。不過,受房地合一稅閉鎖期影響,各區好中古物件釋出數量不一,加上預售屋仍具備付款較輕鬆、可客變等優勢,仍有部分買方選擇購買預售屋,因此《平均地權條例》子法上路後,預售市場買氣仍平穩,當中部分業者縮小坪數壓低總價帶、降低自備款等策略見效,使高價建案穩定銷售,進一步支撐起當區房價。
回顧2023年房市驚驚漲,成采錡指關鍵在於《平均地權條例》修正案,規範預售屋限制換約「不溯及既往」,為房價可能下跌的疑慮進行「拆彈」動作,也讓投資置產族重拾進場底氣,第二季新建案市場開始回溫,甚至在六月中下旬,即《平均地權條例》修正案上路前,出現一波預售屋上車潮,一定程度的消化了市場庫存。
加上後續新法正式實施,未重挫預售屋市場買氣,指標新案便陸續進場,今年第四季甚至有建案因為二房買太好先封盤,或是調漲小單位價格,因此推估,今年至明年第一季,國內整體房價下修機率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