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馬需要伯樂,對眾多在北京尋求表演舞台的藝術家來說,畫廊就是扮演伯樂的角色,但想要讓畫廊慧眼識英雄,也需要夠有才華,創作力要獨特,才容易在人才濟濟的北京藝術圈脫穎而出。
中國的當代藝術市場熱度,從2003年開始增溫,並在2007年到達高峰,但卻在2008下半年金融風暴的襲擊下出現拐點。急速下降的當代藝術,未來的走向為何?哪些藝術家有機會冒出頭?北京的畫廊正在培養什麼樣的藝術家?藝術投資者可以有哪些參考方向?
《理財周刊》訪問了「北京藝門」、「前波畫廊」及「北京公社」3家畫廊的經營及管理者,為本刊的藝術藏家及投資者,提供來自北京畫廊角度下的中國當代藝術市場氛圍。
他們同時談到,中國當代藝術雖然從高峰滑落而泡沫化,但2010年後的藝術市場已經出現復甦跡象,而年輕藝術家透過具敏銳眼光的畫廊培養,經由各項展覽活動,將有較多機會受到國外藏家的關注。雖然中國藝術已不易再現2007年高峰,但經過沉澱的藝術市場反而可以走得長遠,而下一個當代藝術關注的焦點,也在於誰具有獨特的創造力,能在各個不同的表現媒材上嶄露頭角。
北京藝門是眾多外國人到北京開設畫廊的其中一家,負責人馬芝安到中國已經20多年,1985年曾在香港留學,到過台灣、待過上海,最後落腳在北京。
她原是位藝術新聞的自由撰稿人,提供給美國及香港新聞媒體;在台灣及香港所接觸的藝術,印象最深刻的是國畫,對很多20世紀的國畫大師如傅抱石、張大千等人非常景仰,而對藝術的見解,從國畫、水墨、書法,一路到當代藝術。
因為喜愛藝術,從上個世紀80年代,就持續收藏中國的當代藝術品,對她來說,北京不僅是中國的首都,還是文化的中心點,她認為,中國擁有5千年的歷史文化,使北京成為絕佳的藝術舞台。
「北京藝門」收藏的作品,偏向當代藝術,馬芝安談到,主要是她在中國認識,並有系統地介紹給西方的第一批畫家,是屬於文化大革命後的新興畫派,如張曉剛、岳敏君、方力鈞、曾梵志等人,她既是他們作品的欣賞者,也是朋友身分。當外界批評這些人畫價過高,她反駁說,他們是非常有才能的藝術家,並不覺得其作品價格偏高。
北京藝門代理及合作的畫家,有來自台灣、長駐北京的畫家黃致陽及范姜明道。馬芝安談到,早在香港時就認識黃致陽,很欣賞他在香港時代廣場的「座千峰」大型裝置藝術品。此外,黃致陽於2006年應上海MOMA藝術總監陸蓉之邀請,也在上海雙年展展出,很有個人的獨特風格,而其繪畫也具有獨特的水墨技巧。
什麼特質的藝術家是可以被她所賞識的?馬芝安表示,藝術家最好是可以繪畫,可以做雕塑、大型裝置,甚至到錄像藝術,因為當代藝術是多元呈現,藝術家要不怕跨領域表現。而未來,她認為公共雕塑藝術在中國挺有表現機會。
目前北京藝門代理及合作的藝術家,並不侷限在中國,馬芝安以亞洲藝術家為目標,包括台灣、香港、韓國、日本及印尼,她說,只要藝術創作夠具有獨特風格,思想的表達有連貫性,也許是以繪畫呈現,抑或是裝置或錄像表現都行。她舉張曉剛的「大家庭」系列作品為例,以一條紅絲線所串起的繪畫語言,成為張曉剛作品的辨識標誌。
在中國長大,歷經過文化大革命的前波畫廊負責人茅為清,因為到美國留學的緣故,有長達10年的時間,一直在紐約從事藝術介紹工作,他以中國人的身分,用西方的眼光看中國的藝術,並將中國的藝術家引薦到美國。
中國的藝術歷史發展脈絡,一度非常流行屬於50~70年代,以人物為主,但夾帶著文化大革命與階級鬥爭,讓繪畫處於一種頌歌或者批判的對立模式,但受過文化大革命洗禮的茅為清,對這種藝術卻相當反感。雖然對西方藝術藏家來說,這種一看就能代表「中國」的藝術,具有很濃的政治符號,但對推廣當代藝術的他來說,「這段歷史長河已經過去了,藝術也就過去了。」
他認為,未來中國藝術能被西方所認同的,是政治符號要少一點,展現中國歷史傳承的文化要多一點,如旗下代理及合作的藝術家呂勝中,利用中國的剪紙藝術為媒材(1989年台灣雄獅畫廊舉辦過畫展),創造出小紅人剪紙藝術,成為這門傳統民間藝術的行家;而洪磊十分了解宋代文化,也充分掌握現代的攝影技術來重現宋代的畫面,形成其個人獨特藝術風格。
至於呂勝中的學生鄔建安,年齡不到30歲,相當偏愛繁複詳盡的裝飾藝術,能從剪紙藝術媒材,到用激光雕刻不鏽鋼板,再到以牛皮做為創作媒材,創造出一系列中國神怪故事,成為他的一大特色。而郭鴻蔚的繪畫特色,在於描繪那些躺在他工作室裡沒有知覺的東西,雖然是平凡的瓶瓶罐罐、紙杯、牙刷、捲筒紙或破舊的課椅,具軀殼的靜物,被他從漠然的純白背景剝離了出來。
茅為清談到,當代藝術的展示形式,是屬於藝術家個人很獨特的觀察力及創作力,唯有具有個人強烈的創作風格,才能在北京成千上萬的藝術家中脫穎而出。
他認為,以80年代後出生的藝術家為例,他們更關注自我,關注這個時代的東西,而不再只聚焦吃不吃得飽、穿不穿得暖,自然呈現的當代藝術內容更加多元,不少外國藝術藏家對中國當代藝術有耳目一新的感覺,覺得「中國變了」。
北京公社的命名,是取自「巴黎公社」,主要是具有一系列研討會、計畫、小組組成的一個概念性空間。創辦人冷林,念的是美術史,還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副教授,同時也具有藝術評論家及畫展策展人身分,他在2004年創辦北京公社,2008年北京奧運舉辦前,國際知名畫廊Pace Wildenstein在北京成立Pace北京,冷林也同時身兼Pace北京總裁。
#@1@#冷林與中國當代藝術的四大天王熟識,與為首的張曉剛有長達10年的合作關係,雖然Pace(佩斯)北京簽走了張曉剛,但從2007年後,張曉剛的版畫作品則由北京公社獨家代理。此次在「藝術北京─2010當代藝術博覽會」展出的「綠墻」作品,據負責管理北京公社的呂靜靜介紹,雖然少了「大家庭」系列的紅絲線,但取而代之的是電燈線,承繼其創作風格。
呂靜靜談到,北京公社在中國藝術圈所扮演的角色,是年輕藝術家的挖掘者,及培養的搖籃,尤其北京有很多年輕藝術家在這裡尋求「亮點」。此外,透過藝術博覽會的參展藝術家,也能發掘年輕新秀。
中國當代藝術歷經2008下半年金融風暴的襲擊而呈現泡沫化,但2009年秋季的拍賣市場又展現了生氣,讓不少藝術收藏者都在詢問,誰是下一個中國當代藝術的未來潛力股?對此,呂靜靜認為,藝術的喜好因人而異,而年輕藝術家的表現風格迥異,想找到一把「萬能鑰匙」並不容易。而且藝術投資無法像股市一樣,能有「明牌」,但透過畫廊辦的展覽,則能一窺藝術發展脈絡的一角。
呂靜靜說,「畫廊要能敏感地捕捉到這個時代需要什麼東西,而這個時代正給我們反映什麼東西。」目前北京公社培養的藝術家,都是較年輕,大約25~35歲間,由於創辦人冷林有佩斯的平台,能將藝術家推向國際展覽,如以塗鴉藝術創作受關注的張大力,在北京辦完個展後,還被選去參加韓國光州雙年展;而集裝置、錄影、繪畫創作於一身的宋冬,與同為藝術家的老婆尹秀珍,則一同到美國MOMA展出過。
此外,旗下的王光樂以線條表現藝術,其作品中看似一條條的七彩線條,外人以為是一條接一條,其實卻是一層層,重疊塗到畫布上,其創作靈感來自於中國的老人會提早準備壽材(棺木),但為了防風化,每年都會用油漆刷過一遍,而出現漸層。
北京藝門
成立:2005年
創辦人:馬芝安
定位:當代藝術
位置:草場地藝術區
代理或合作藝術家:
黃致陽、范姜明道、安尼瓦爾、裴馨京、白宜洛、秦思源、李爻、王川、王慶松\
前波畫廊
成立:2007年
創辦人:茅為清
定位:當代藝術
位置:草場地藝術區
代理或合作藝術家:邱志杰、馮夢波、呂勝中、
洪磊、葉楠、郭鴻蔚、苑瑗、鄔建安
北京公社
成立:2004年
創辦人:冷林(圖為受訪者呂靜靜)
定位:當代藝術
位置:大山子798藝術區
代理或合作藝術家:張曉剛、王光樂、馬秋莎、
洪浩、張大力、劉建華、李尤松、潘曉榮、宋冬、
尹秀珍、海波、胡曉媛、趙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