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許多網站服務供應商和你一樣。他們通常不太在意你的資料或是他們自己的資料到底存放在哪裡,因為他們同樣把儲存和運算的需求外包出去,依使用量和使用時間來付費。許多公司的整個業務都藉由遠端的伺服器來運作,節省電腦、儲存空間和相關軟體的投資。為了因應這樣的需求,擁有大量多餘儲存空間的亞馬遜(Amazon)就提供了一項稱為EC2(Elastic Compute Cloud,彈性雲端運算)的服務。
同樣地,微軟也提供一項稱為Azure的雲端作業系統,它可以讓企業開發和執行網路應用,而不必架設自己的資料中心。微軟的執行長預測在2020年之前,幾乎所有的網際網路資料中心都會以這樣的模式外包出去。
雲端運算將帶來一個單一且高度整合的電子記憶體驗。所有的裝置都會成為從電子記憶中進行回想時的存取點,而所有的裝置也會成為電子記憶的資訊來源,幫你錄下所有的體驗。
大多數人所選擇的雲端介面裝置將會是個小而輕的裝置,裡頭整合了手機、相機、PDA、網頁瀏覽器、MP3播放器、GPS,以及其他所有塞得進機體的功能和感測器。這種裝置的早期版本現在就已經隨處可見。它們就是智慧型手機。當智慧型手機提供越來越多傳統電腦的功能時,人們就不再需要隨身攜帶可靠但不夠輕巧的筆記型電腦。業務可以在會晤顧客的五分鐘前登入客戶資料庫,經理可以即時追蹤庫存變化,外科醫師可以在病人床邊叫出他的醫療紀錄和檢驗報告。
你的智慧型手機加上你所配戴或攜帶的各種感測器會結合成一個收集和管理個人數位記憶的系統,只要你願意,它可以把你所看到、聽到、做過的每件事都記錄下來,全部存放在雲端的一個虛擬檔案中。這個檔案有無限種用途。
今天幾乎你做的每件金融交易─存款、提款、用信用卡或金融卡付帳─都會留下電子紀錄。每個月當你打開你的對帳單,你就可以看到你所留下的足跡,其中包括了地理和金融資訊。
想像一下把這類紀錄擴展到生命中所有能夠記錄下來的事件,往後的日子裡你可能會想要回憶、檢視或釐清的那些事:你去過什麼地方、怎麼到達的、遇見了誰、做了些什麼、說了些什麼、你的生命跡象發生什麼變化、你打給誰、讀了些什麼、寫了些什麼、看到了什麼、拍了什麼照片⋯⋯這些事情和其他更多事情都可以依時間、地點和其他自然線索,自動地記錄、儲存、索引、編排、相互參照,讓它們易於搜尋和篩選出模式與趨勢。
雖然「完全記憶」所需的大多數科技都已經齊備了─包括了電子郵件、相機、家用攝影機、社群網站、照片與影片管理網站等等─但它們既瑣碎又零散,尚未被整合成單一的工具集,也缺乏共通的介面。目前的電子記憶生態系統相對而言還充滿許多不便:不可攜的資料格式、必須維護成打的密碼和個人檔案、電池不持久、資料分布在裝置和應用程式間。一旦雲端運算與硬體的進展移除這些障礙,電子記憶的體驗將會產生轉變,而「完全記憶」也將會成真。
人類從石器時代到今日的發展歷程,其實就是對「完全記憶」的不斷探求。我們之所以能成為這顆行星上的優勢物種,原因就在於我們能夠發展出越來越好的記憶系統。
語言是我們最偉大的發明,是一套用來表述、儲存和分享知識的系統。語言讓我們成為第一種,也是唯一一種文化動物,讓我們能夠在不同社會間分享高度專精與極為抽象的知識,並且傳遞給往後的世代。
人類發展上的另一個重要轉折點是書寫的發明。當農業城邦中對紀錄的需求超越了人類記憶的種種限制時,書寫就變成非常必要。有了書寫,人類的知識在幾千年中像滾雪球般迅速累積,終於在最近把我們帶進了資訊時代。數位電腦大約在上世紀中葉成為幫助我們記憶的工具,而且很快就對我們如何管理知識帶來劃時代的轉變。只不過在一個世代之前,儲存資訊還是非常昂貴,使得「完全記憶」的世界看起來可能只是瘋狂的科幻夢想。
但是「完全記憶」這樣的主題出現在科幻小說中已經有幾十年。在《原始人類》(Hominids)中,羅伯.索耶(Robert J. Sawyer)想像未來的人類在身上植入了一個「夥伴」電腦,它可以傳送自己的位置和正在做什麼的三維影像到一個「不在場證明資料匣中」,保護自己免於被誣告。
在《真實機器》(The Truth Machine)中,詹姆士.霍柏林(James Halperin)描述了一個不僅記錄已稀鬆平常,而且每個人都可以使用測謊器去驗別真偽。那個世界犯罪大幅降低,但是當人要在一個自由開放的討論中坦率發言時,必須先關掉他們的記錄儀器。
2004年的電影《迴光報告》(The Final Cut)描繪了一個人們會付費在孩子腦中植入一個名為左伊(Zoe)的記憶晶片的世界。這顆晶片會把這些孩子一生中所看到、聽到的每件事都記錄下來。當人死後,晶片會被取下,交由一個專業的剪輯師回顧晶片中儲存的片段,然後編輯成一部(美化後的)故事長片「回憶重現」(Rememory)。
科幻作品中的另一個常見主題是數位的不朽。在科幻作品中,電腦可以模擬人類一生的經驗、知識和個性。在《超人》電影中,孤獨堡壘(Fortress of Solitude,超人在北極的冰封祕密基地)可以在螢幕上產生超人莊嚴而睿智的父親─喬艾爾(Jor-El)的形象,回答超人有關克利普頓星(Kryptonian)的歷史、科技和文化。
科幻作品很有趣,而且常常能激發人們的想像力。但是與「完全記憶」最接近的描述是唐納.諾曼(Donald Norman)在1992年出版的科普書籍《方向燈是汽車的臉部表情》(Turn Signals are the Facial Expression of Automobiles)。諾曼是人機介面和設計的專家,他認為在未來,每個人都會擁有一個終身的伴侶─一個個人生命記錄器,他把這個記錄器稱為泰迪。
在諾曼的想像中,這些裝置會在很年幼─可能是兩、三歲時就配發,然後設計成玩具的模樣。由於是設計給幼童使用的,所以第一個生命記錄器可能軟軟的很好抱,就像隻毛絨絨的玩具熊,因此才把它命名為泰迪。泰迪不一定只能用來記錄孩童的動作和言語,也能設計成互動模式,幫助他們學習讀、寫和歌唱。
當你長大一些,泰迪已經儲存了許多你的生命體驗。你可能會和自己的泰迪很親密, 而它也很「瞭解」你,而且可以為你解答與你的過去有關的問題。同時它還能幫你存取來自網路和其他地方的知識和資訊。當你脫離絨毛玩具的年紀,泰迪可以隨著你的年齡和興趣改變成不同模樣。外觀雖然不同,但你的個人體驗和知識的完整紀錄會一直跟著你。
泰迪是科學幻想,但很接近真實。「完全記憶」即將來臨,而年幼的孩子可能就是社會中最早使用這項科技的群體。今天的兒童早就已經受到廣泛的看照,不僅睡覺的時候受到麥克風的監視,一舉一動也被喜歡攝影的大人用數位相機和攝影機拍下。有些孩童出門時甚至還被戴上指向性無線電或是GPS(全球定位系統)追蹤器。也有托兒所會提供即時的網路攝影機,讓父母在工作時可以看到他們的孩子在做什麼。有些父母則購置「保姆攝影機」來監視照顧他們孩子的保姆或傭人。(有趣的是,有些保姆攝影機的外型就是泰迪熊,和諾曼的點子一樣。)大一點的孩子還會攜帶手機,這樣一來他們就不像過去的世代一樣,可以用聯絡不到當作藉口。
父母會這樣做的原因有兩個:為了孩子的安全(或是他們以為的安全),以及把孩子成長過程中每個片刻的樣子記錄下來。便宜而隨處可見的記錄器材,讓父母監視、記錄他們寶貝孩子的能力更上一層樓。從今天這種過度管教的風潮來看,很難想像這股趨勢會突然停止或反轉。所以我們認為孩童將會是使用「生命紀錄」的先鋒。他們也會是未來最自然地熱衷於擁抱「完全記憶」的使用者。
但是我們不需要等到這些孩童長大再來驗證這個預測。從現在的年輕人身上就可以看出「完全記憶」是一股不可擋的趨勢。
千禧世代(或Y世代)是指出生於1982到2001年間的美國人。他們和Google、手機、相機、檔案分享、簡訊、Facebook、MySpace、YouTube、Second Life和Twitter一同成長。有些人成立了軟體公司,並且在二十幾歲就成為百萬富翁。
人口超過七千萬的千禧世代習慣同時做很多事,他們可以同時聽音樂、做作業、看電視還傳送即時訊息。幾乎每個人都擁有手機和電腦。他們不管去到哪裡都會拍照,社交生活很大一部分是在線上聊天、交換音樂和打電動。很多人和死黨關係密切到無法忍受在上課時間把手機關掉五十分鐘。如果沒帶手機,他們會渾身不自在。
當然,不可能會有幾百萬人是一模一樣的。研究指出並非所有的千禧世代都像傳說中一樣對科技瞭若指掌,但即使是其中對科技較不熟悉的人,在面對他們不瞭解的科技時,也不會像他們的父母那麼恐懼。這個世代對私生活和公眾生活的區分,遠比年紀較他們稍長的世代模糊。網際網路上充斥著無數他們部落格的文章、分享的照片、同人小說、聊天室內容、他們對所有事情的意見,當然還有對其他意見的回應。其中很多人把他們從吵鬧聚會到私密告白的影片都放上YouTube,上傳的影片經常會再引出一大串的回應影片,大部分都是粗糙且未經剪輯,直接秀出回應者的自然反應─在一個可能有上億人會看到的網站上。
雖然二十一世紀這十年來,已經出現了大量的數位生活紀錄,但是其中大部分都是只有短暫用處、用過即丟的文件,和十九世紀的戲院節目單與政治小冊子沒什麼兩樣(雖然現在的歷史學家可能會對這些東西流口水)。
這些紀錄大多雜亂無章:派對、出遊和週末都以數位方式記錄下來,但是上學途中、課堂上和到爺爺奶奶家晚餐則否。我發現人們喜歡將他們生活中的一些片段記錄下來,但是十分隨興。他們會把當時自己覺得重要、有趣或是值得紀念的事記錄下來,但是沒辦法把看到、聽到、做過、寄出、收到、讀過或是撰寫的全部東西記下來。
這倒不是因為他們有所保留,而是因為簡單地進行生命紀錄所需的軟體和硬體搭配還不是很完備,但是快了。接下來十年,方便友善的「生命紀錄」軟體會和其他種類的軟體一樣迅速增加,從生活中的各個角落感測、追蹤和編輯各種資訊所需的便宜裝置,會充斥在消費性電子產品的市場上。當這些條件都成熟了,我們將會看到千禧世代和年長的世代開始使用「生命紀錄」。
我們不知道多久以後「生命紀錄」才會普及開來,但是幾乎可以肯定那會是十年之內。未來,不去使用「生命紀錄」可能會像是避免使用電子郵件或手機一樣。因為我們可以預見它會有許多好處和便利,那些避免記錄生活的人會比擁抱這些科技的人失去一些優勢。
你可以每年都花許多時間整理收據、支票、對帳單、照片、剪報,及一些有感情的小東西或紀念品例如生日卡片和票根等等。你可能還花時間標記和寫些註記,讓你以後尋找時方便一些,而且記得為什麼要留下它們。
「完全記憶」的意義就是以數位而非物理的方式,為事情進行標示和註記。它不需要花費許多時間;事實上它可能更省時,而且記下的資訊會比以往多上好幾個數量級。數位紀錄容易整理、幾乎不占空間,而且很容易搜尋。像我這樣的先行者在進行記錄時,必須要手動掃描或拍攝照片、幫某些需要解說的東西輸入或錄下一些簡單的備忘錄,甚至撰寫一些更長的說明。但是很快地,這些動作大部分都會和你的銀行對帳單一樣自動進行。
想像一下,你將能夠以比使用Google更輕鬆的方式查看你的過去。想像一下,它會如何對各種療程、朋友之間的賭注、法庭上的證詞、愛人間的爭吵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想像一下以後要證明東西已經修好、銷售員不守信用,或是狗狗真的吃掉了你的作業會有多麼簡單。想想看,擁有你和最好的朋友間兒時的對話紀錄,或是一個你孩子小時候說過的每一句話的完整語音資料庫該有多麼棒。你還記得他們第一次開口說話說些什麼嗎?
對你的電子記憶進行資料採礦(data-mine)的能力和提供搜尋的能力一樣重要:它可以找出你的生命體驗中的相互關聯和多重面向的模式。你的電子記憶可以讓你清楚瞭解自己如何使用時間。按個鍵就可以得到一張過去一個月(或一年)你花了多少時間運動的圖表。你可以拿來和十六歲的時候比較,或是看看夏天和冬天有什麼不同。你也可以看看你有多常微笑,比較你結婚前後(或離婚前後)的差異。「完全記憶」可以是時間管理的寶庫,讓你為自己定義目標、設定標準,然後追蹤實際上你達成了多少。
藉由適當的軟體,你將能夠從你的數位記憶中挖掘出靠自己可能永遠也無法發現的模式和趨勢─你可以把你的記憶分類、切割、製成圖表、對某些隱而不見的關係進行測定。連載二
(本文摘自第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