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國際矚目的富士康員工跳樓事件後,郭台銘與他龐大的鴻海帝國,開始正視、重視「人」了。
過去30年,在郭台銘心中,人的因素,是最不重要的。在深圳龍華,每年都有用之不竭的勞動力,他們廉價、好用、極少抱怨。一個一個不起眼的小螺絲釘,組建起了全球規模最大的代工機器。 但現在,人,卻成了郭台銘被非難的因素。早在中國大陸「十一五」計畫,中央政府便將「提高工資」、「改善貧富差距」列入重點,溫家寶總理今(2010)年還特別強調「體面勞動」,郭台銘顯然必須要跟著「主旋律」唱。 一位鴻海高級主管說,「把42萬隻老鼠養在一起都會出事,何況是人?」為了解決底層員工問題,郭台銘機關算盡,一手力行廠區分散內遷,一手又在深圳大幅調漲基本工資,大玩兩手策略。 「老郭把水攪混了,就跑。」這是珠三角很多製造業對郭台銘的怨言。 因為富士康在深圳不再積極招工,其他工廠的勞工看到這個價碼,都會向老闆要求加薪。「我們現在也知道什麼叫做權利了。」一位電子代工廠勞工說。
#@1@#以鴻海最大的競爭對手偉創力(Flextronics)為例子,珠海廠即從7月1日起調漲工資,剛入廠的勞工每月基本薪資由936元調整為1100元,之後通過考試的一級勞工達1165元,二級勞工達1260元。至於富士康的勞工,則因加班費降低,以及其他的津貼減少,每月實際拿到的工資,跟原來相距不遠。郭台銘的算盤,還是打得很精。更關鍵的是,他也開始加速思考,工廠一定要由人來運作嗎?在台北土城總部,郭台銘耗資3億元,已經悄悄建立起了一座無人工廠。全自動化的生產線,由機器手臂來做CPU的插槽,能夠非常精準、毫無誤差的在2、3分見方的電路板上,密密麻麻插上3千根端子,一天產量高達7千個。每一顆Intel、AMD的CPU旁,都需要透過CPU插槽,來傳遞電子訊號給主機板。如果說CPU是電腦的心臟,CPU插槽就相當於心臟的瓣膜。鴻海在CPU插槽的全球市占率,則高達75%,如果郭台銘一聲令下暫緩出貨,等同全球電腦產業就要瞬間停擺。這座示範性質的無人工廠,是由鴻海集團旗下子公司「賜福科技」負責經營。整個團隊,都是由工研院機械所挖角過來的,可以說是台灣這個領域中,最優秀的人才。郭台銘曾經考察日本的一間手錶工廠,由於手錶製造非常精細,自動化程度相當高。有了靈感後,郭台銘研究發現無人工廠廠房面積減少5成,還可以便利搬遷,甚至連燈都不用開,走進去伸手不見五指,是高度回應節能減碳口號的綠色工廠。「人要呼吸,機器不要。」郭台銘面對媒體時說。無人工廠,是郭台銘邁向「高科技鴻海」的關鍵一步,在富士康員工跳樓事件後,他更汲汲營營想要擺脫「製造鴻海」的刻板模式。
#@1@#「鴻海不只是做代工的公司而已。」郭台銘今年初說,在他70歲退休前,要把無人工廠、LED、太陽能、奈米技術等新技術領域全面帶起來。「75萬員工,希望成為75萬個工程師。」郭台銘還誇下豪語。他言下之意,是鴻海要往尖端科技邁進,不停駐於微笑曲線底端的低毛利。但轉型大計真能這麼順利?鴻海確實是把製造做得最好的,但這根深柢固的經營模式,也成了轉型最大的障礙。因為郭台銘不可能在一夕之間,告訴蘋果:對不起,我不再幫你代工了。客戶、股東、供應商、員工等各個公司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都會跳腳。iPhone、iPad、數位相機、筆記型電腦,個個都需要上百道、上千道工序,跟小小手錶製作大大不同。至今仍須仰賴一個個流水線上的工人,把數百個零組件組裝起來,要能全部由機械人代勞,絕對是不可能的任務。「如果真能全部自動化,蘋果為什麼不自己做就好了?」一位手機代工大廠副總經理這麼說。另外,鴻海的代工產品都是巨量,不是上百萬件的大單,郭台銘根本看不上眼,如果要有這麼多的機器人來做代工,投資金額與所需時間,恐怕很不划算。過去20年,日本企業在人工成本攀高後,也積極轉往自動化生產,但他們卻發現,在生產少量多樣的繁複產品時,良率非常低。這除了造成日本經濟大環境的失落10年外,也證實完全自動化生產並不可行。如果以鴻海來說,在CPU插槽、機殼拋光等單一關鍵零組件,確實可以仰賴機器手臂,精準度確實很高。但以鴻海現在主要的各個代工產品來說,都牽涉到複雜的組裝流程,恐怕還是需要中國工人的粗壯手臂。
#@1@#在這思考邏輯下,環顧全世界,目前還沒有任何國家或地區,能夠完全替換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中國製造,沒有辦法馬上取代。」宏碁(2353)創辦人、智融集團董事長施振榮如此分析。所以大家都看得到,郭台銘決定把工廠搬往河南、四川、湖北,而不是非洲、中東、拉丁美洲。畢竟無論人力供應、勞工素質、工作意願、物流配送,中國還是強得多。深圳特區在改革開放30年來,從一窮二白,躍上了經濟發展最頂點。看到這成功經驗,內陸各省分也希望複製,因此我們仍看到,作為「用工大戶」的郭台銘,還是被各省、各縣書記奉為座上賓,光環沒有因為跳樓事件而褪色。施振榮則強調,在全球化的高科技分工體系中,不可能每個人都來做品牌,「總是有人要做製造。」郭台銘無疑仍是最佳男主角,論製造實力與供應鏈優勢,沒有對手比得上他。以郭台銘信誓旦旦進軍的筆記型電腦製造來說,戴爾(DELL)原本給廣達(2382)、仁寶(2324)代工,但其中包括CPU插槽、連接器、機殼、準系統、主機板等,很多都是由鴻海供應。今天鴻海自己跳下來做整機組裝,由上而下的整合,在代工價格可以殺得更低。郭台銘最近已經拿下2011年戴爾的500萬台筆記型電腦大訂單,較今年增加4倍,可以看出鴻海的議價能力,是如何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得到客戶青睞。郭台銘常常掛在口中的營運目標,是每年集團營業額都要成長3成。一年要新增3、4千億元營業額,好比每年要生一個25歲孩子一樣困難。四川廠房裡的筆記型電腦大訂單辦得到,但台灣的小小無人工廠,要符合這個期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