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就是財富」這句話常被人掛在嘴邊,不過,很多人卻常不當一回事,往往等到身體出現異樣,或是健康檢查報告出現一堆赤字,發現身體出問題,回頭檢視前因後果,才赫然發現擁有健康的可貴。「健康就是財富」可不只是一句口號!雖說健康不代表一切,但失去健康就等於失去一切,許多人常在年輕時打拚事業、努力賺錢,等到年老時才用財富換取健康。如同「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如果年輕時不及早儲存健康,等到老了,健康也會離你而去。現代人精神壓力大、飲食過於精緻、作息不規律、運動量又少,加上各種黑心食品的事件層出不窮,以及環境荷爾蒙的危害,健康似乎隨時暴露在各種危機當中,蟬聯近30年的國人死因榜首的癌症,更是令人聞之色變。舉例來說,2003年,英業達集團副董事長溫世仁,55歲突然中風,住院不到一周便撒手人寰;2007年,音樂創作才子馬兆駿因心臟病驟逝,得年48歲;2008年,內定的內政部長廖風德上任前10天,在爬山突然休克,緊急送醫仍心肺衰竭不治,享年57歲;去(2009)年,唱紅《葉子》的歌手阿桑罹患乳癌末期不治,走的時候年僅34歲。現代人就像個壓力鍋,面對工作、生活的壓力,再加上作息不正常、飲食不規律,身體健康很容易就亮紅燈。根據衛生署最新統計,罹患大腸直腸癌的人數,已超越肝癌,躍居首位,不容小覷。過去不少名人也深受罹病之苦,包括知名學者柴松林50歲後發現大腸瘜肉,切除瘜肉後,讓他開始例行每天連續2小時、1萬步的健走;藝人楊烈也是在53歲那年發現罹患直腸癌,因為多年來作息不正常、吃飯不定時定量、長期工作壓力,先有痔瘡,後來出現血便,直到持續腹瀉,才警覺不對,就醫檢查時已是直腸癌第2期,當時的他選擇直接開刀切除8公分腫瘤,之後又發生腸沾黏,結果二次開刀至今5年皆未復發,如今他飲食不碰油膩、以生機為主,學習慢活、不熬夜,養成游泳的運動習慣,更對生命有了新體悟。立委高金素梅31歲那年因為投資的「梅林婚紗」大火,歷經人生最低潮,34歲時被醫師診斷出罹患肝癌,她認為這場大病上身,心理壓力遠大於生理因素,所幸罹患的是「薄膜包覆型」的肝腫瘤,不容易擴散,腫瘤割除之後,她搬到山上靜養,每天健行1小時,飲食以生機食品為主,豆類食品不沾以避免吃進黃麴毒素,戒泡麵、豆腐乳,每月至少兩次全身按摩,消除疲勞,現在每半年進行一次肝功能檢查、每年一次全身健檢。財富可儲存 健康也能預存然而這些只是部分的名人罹癌病例,在失去健康後,他們也都在生活態度及飲食作息上有了轉變。現實生活中,重症患者常常在失去健康後,才驚喊「為什麼是我?」卻未思考也許疾病是可以提早發現、及時治療的,很可能經由一些生活或飲食習慣的改變,就能維護健康更長久。三十而立之年,許多人事業剛起步,為了努力打拚,不惜以身體健康為代價換取金錢和財富增長,將「年輕」的身體恣意揮霍,等到年紀漸長,開始發現身體不再那麼耐操耐打,也許直到40歲過後,事業正值飛黃騰達之際,卻得聽命身體的差遣,無法隨心所欲。就如同儲蓄的目的是為了累積財富,才不致到老來坐吃山空,健康的財富也能預存,以免年輕時透支過度,老了才開始還「身體債」。演變成別人是享清福的四處旅遊,自己卻成了藥罐子,身體的病痛反而成為生活最大的阻礙。沒有疾病就等於健康?那可不一定。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7成5的現代人處於亞健康的狀態,身體有病的人占2成,真正健康的人只占5%,所謂的亞健康是指人體介於健康和疾病的臨界點,主要的症狀包括疲倦、精神不濟、睡眠品質不良、頭痛(暈)、胃腸消化道不適、胸悶呼吸不順、過敏或鼻炎或咳嗽、肌肉酸痛,其他可能還有各種平常出現的不適小毛病等,如果長期忽略這些症狀,很可能引發健康危機!健康也要理 防患於未然「人要懂得理財,亦要會理健康」,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協會理事長簡文仁認為,理財愈早開始愈好,健康亦然,理財可以隨時開始,健康只要開始理也有效,就怕來不及。臨床看診經驗中遇過許多大企業家,等到因為疾病必須躺在床上,當下才有所體悟:「錢真的不重要,希望重新擁有健康」,但,來醫院探病的其他企業的朋友,對著生病的友人也說著「健康很重要,錢算什麼」,可是轉身離開,又開始投入賺錢打拚的行列,這在簡文仁的眼裡看來,實在有些哭笑不得。說到健康應該防患於未然,簡文仁特別舉「曲突徙薪」為例,漢朝時,有這麼一個故事,從前有位客人去做客,看到主人家把廚房的煙囪做成直的,正對著旁邊的柴薪,這樣很容易失火,於是就勸主人把煙囪改成彎的,把柴薪搬遠些,但主人並未採納建議。某天,這家突然失火了,左鄰右舍都來幫忙,好不容易才將火勢撲滅,主人便宴請幫忙的人,這時,有人提醒主人,當初如果你聽那位朋友的話,就不會失火,今天也不需宴請了,主人才恍然大悟。身為醫師,常會向友人或病人做健康上的提醒,但往往言者苦口婆心、聽者無意,也許直到問題變得嚴重,才會後悔當初沒有及早正視健康已發出的警訊。簡文仁強調,「理健康要有風險概念,年輕時不愛運動,等到年紀大才拚命運動,容易對身體造成過大的負擔,所以應在不同年紀做出適合的健康計畫,才是聰明的作法。」健康存摺該準備多少?根據國際勞工組織定義,一個人退休後每月至少需有最後薪資的40%收入,才能安心度過晚年,每月的開支則應以退休前5年的開銷為準備標準,若以退休後每月有3萬元可運用,政府規劃的新制退休金可領到82歲計算,工作25年後退休(預訂50歲),換算出需要準備的退休金為1152萬元。除了各種食衣住行基本開銷、以及額外的吃喝玩樂之外,你認為維護健康的支出還剩下多少?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研究員陳立宗進行「台灣五大盛行癌症的經濟負擔」的研究,針對台灣最常發生的五大癌症,包括肺癌、肝癌、大腸直腸癌、胃癌與女性乳癌等等5大癌症患者醫療資源的使用情形,統計最新2007年一年中5大癌症患者於抗癌藥物花費約50億元,其中抽出住院及門診費用來看,每位癌症患者平均在使用健保費用支出,住院部分:肺癌約15萬元、肝癌約15萬元、大腸直腸癌約20萬元、胃癌約16萬元、乳癌約14萬元;門診部份:肺癌約8萬多元、肝癌約3萬元、大腸直腸癌和胃癌、乳癌約5萬多元。(註:門診患者與住院患者會有重複,費用增減與病人數量、健保給付標靶藥物種類以及病人存活率皆有關)研究顯示,一年內的5大癌症抗癌藥物需50億元,分配在乳癌佔41%、肺癌25%、大腸直腸癌約25~26%、胃癌5%、肝癌2%,陳立宗分析,因為西方人好發乳癌、肺癌,藥廠開發標靶藥物種類相對較多,健保多有給付,相較於肝癌、胃癌標靶藥物則較少。其中大腸直腸癌是最新統計癌症發生率最高,未來應多留意。因為健保給付有條件限制,有些標靶藥物門診並未給付,如果癌症初期要先使用,必須自費。肺癌患者一個月約6萬元,一年約72萬元;大腸直腸癌、肝癌患者一個月約12至15萬元,一年計約144萬至180萬元。除了五臟六腑器官病變外,若是膝蓋、脊椎及關節炎需要治療者,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學會理事長簡文仁分析,若從健保及自費2大部分計算,包括每周就醫掛號費、自負額、往返交通費,加上藥費、貼布約每月3000元,健保計費方式總計一年約需花費至少18萬元,若以自費計算,總計一年約需花費至少26萬元。最後還可能面臨換人工關節或脊椎補骨的狀況,費用另計。綜觀以上,上述計算都是有形的金錢,罹病過程中的精神損失或是喪失自理能力等狀況,無法估量,誰說健康不是無價?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人喪失健康後,才產生「有再多錢也沒用、沒有健康萬萬不能」的感慨。現在,不妨檢視一下你的生活習慣,理健康?理財?就像天秤兩端,沒有孰輕孰重,必須同等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