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戰投資領域20幾年的基金達人邱顯比,本身具有財經背景,也擅長以財務工程的邏輯與金融產業知識,運用在投資上,但百年一次的金融海嘯,卻也讓他栽了個大跟頭。 基金達人邱顯比,征戰投資領域20幾年,在金融海嘯時,卻遇到了投資路上最挫折的事,投資美國及新興市場10年的報酬一夜之間破滅,當下讓他體會到投資有可能因一件大事件而將多年獲利一筆勾銷,有過這次經驗後,他依然相信基金是他最好的投資方式,但也開始懂得利用停損及停利點,做好個人投資模式。 短線進出 易賺也易賠 「不管任何時間,遍地都是寶藏。」面對投資市場鋪天蓋地的消息紛至沓來,想要避開投資話題似乎不太可能,因此,素有基金達人之稱的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系教授邱顯比在此時市道低迷,投資人普遍信心面不足的時機點,毅然決然推出《少犯錯,一生都是投資贏家》一書,希望藉此引領投資人樂觀看待投資市場外,還要看清自身投資行為的盲點,避免犯蠢錯誤。 許多投資人總認為在低點時選對了好股票,真的可以在準備退休時,帶來豐厚的收益,但是手中有股票,想要一個禮拜以上心中無股價,似乎難上加難,對此邱顯比認為,「大部分投資人不適合投資個股」,他點出股市很容易讓人在短時間獲利,相對也很容易賠光,若想從報章媒體中試圖去找尋標準答案,那麼就很容易輕易掉入別人設下的局,反而找到錯誤的答案。 必須從人性去看平均投資比例輸多贏少,基本上這樣的投資模式不在於投資好壞,在於個股是風險性較高,從常理來看,通常投資人一窩風的搶進時,往往也是正開始從高點反轉的時候。 像這波股災至今,雖然他還不認為已經是大幅進場加碼的好時機,但是又怕投資人嚇到之後,開始連續幾年都不敢投資,等到心態復原了,準備進場的時候,市場可能又來到了高點。 他表示,雖然漲跌的出現不是規律的,但市場漲久了一定會跌,跌久了也一定會反彈。長期下來,透過定期定額來降低成本,增加獲利的機會。對於現在許多投信推出定期不定額的新投資法,他表示跌多加碼、漲多減碼的基本觀念是沒錯的,投資人可以依個人狀況選擇。 在股市單打獨鬥很難突出重圍,從實證上來看投資人總是輸多贏少,不如聚集眾人的智慧,投資基金或是被動式如ETF,交由專業的人士操盤,更能在投資路上避開賠錢風險,提高賺錢勝率。自身經驗 輸在「懶」字 「其實我的投資方法很懶惰。」談到自身的投資經驗,他表示,投資最好的方式就是養成固定的投資習慣,分散投資標的,拉長投資時間。他說,在投資上,如果不能克服人性的弱點,就會一直重演追高殺低的戲碼。 一路走來投資之路頗為順遂的邱顯比,回想他第一次投資經驗就是70年代追隨股市熱潮,當時他認為台灣股票市場上萬點是高估值,後來適逢波斯灣戰爭,台股當下下滑至2500點左右,對財經趨勢敏銳感十足的他,馬上拿出百萬資金,主要投資標的都是績優股,例如台塑(1301)、聯電(2303)、中華汽車(2204)、日月光(2311),至今投資報酬率超過100%以上,他表示,這些績優股在股市活躍幾年光景,靠著配股數累積,無形中抽屜積壓許多股票,但也因個性使然,自認不喜歡瑣碎事務的邱顯比,面對眾多未領取的股票,加上因主業教學及研究工作忙碌,讓他毅然決然將所有股票賣掉,從此他也深知自己個性不適合股市生活,也因博士論文為研究基金,從此開啟他的基金研究。 他認為,碰上股災的時候,反倒可以趁機檢視手上基金的抗跌性如何,他說,他沒有時時去檢視自己的報酬,不過由於投資標的相當分散,就算單一市場表現不佳,他也不擔心,至於對於停損停利的看法,邱顯比並不認為一定要設定出特定的數字,應該視市場波動模式以及對市場未來看法而定。 回顧2008年金融海嘯有人獲利,但相對更多人賠本,究竟哪裡出了問題?邱顯比本身在這波海嘯中也學到一個教訓,賺了錢還是要停利,他表示,以前都認為要達到長期複利效果,如果覺得趨勢長期向上賺的錢就保留一路累積,因此,不需要設停利點,沒想到百年金融海嘯賠了,如今意識到市場不對勁時就要逐漸贖回了,落袋為安才是上策。睜開眼 避開資訊陷阱 傳奇基金管理人彼得.林區〈Peter Lynch〉最著名的投資法則就是逛街找股票理論,他認為購物中心就是觀察公司基本面的絕佳場所,也有人從便利商店判斷市場景氣熱度,相較於解讀專業的經濟數據指標,這些日常生活觀察小撇步,或是報章媒體提供的資訊,到底是否能作為投資參考?邱顯比表示,一般人往往不知資訊是否反映在股價,很多投資人到處蒐集訊息,期待它能反映在股價上而做為投資決策,這無疑是潛藏的資訊陷阱,反而並不是好的投資時機點。 媒體常出現「利多出盡」或是「利空出盡」,很多投資人總會以為有人在幕後操作股市行情,對此邱顯比表示,其實是一些先知先覺者,已經意識到這樣的資訊或是加以整理,股價低估時就先進場,等到好消息出來股價上升,已經到滿足點了。 但如何成為先知先覺得投資人?邱顯比表示,「其實不可能!」先知先覺多多少少要有些財經專業背景,沒學過經濟學或是會計財務,要靠自修看懂所有東西相對有些困難。 再者以先知先覺來說有兩種人:一種是看大盤,對大盤指數有一些概念,台股指數是高估或低估值,可能一年做1?2回,在點數低估時進場、高估時出場;另外一種人是看個股,對某種產業了解上下游產業鏈,相對比較可以掌握個股股價被低估或高估時間點。 「投資的關鍵要素是持續性。」邱顯比表示,對於投資首先要看自己是資訊的上游者、資訊中下游者,因為研究領域的關係,他可以接觸到投資最上游的資訊,但一般民眾透過媒體或是人際傳播,得到的是中下游的資訊。因此,一般的投資人更應該克服投資的惰性,用長期的持續投資來降低風險。就過去歷史的狀況來看,多頭出現的次數多過空頭,透過投資基金,長期下來要超越銀行定存的2至3倍,難度並不算高。 邱顯比認為,有心要成為資訊上游者也要很用功去分析,就可以投資個股,如果是資訊中下游者,根據效率市場概念,你所掌握的市場資訊都過時了或是被過度反應,這時從事高風險高報酬的投資通常都是高風險而非高報酬,邱顯比說,投資最大的問題在於人性的弱點。基金申購總金額達到高點,或是某些特定產業基金一窩蜂推出,往往也是走到了市場高點。在這種情況下進場的投資人,自然難獲利。投資風險與年齡 成正比 共同基金是一種組合的觀念,1支基金至少投資30支股票,可以排除單一股票的風險。由於基金類型種類繁多,有股票型、債券型、平衡型(投資股票與債券,風險與報酬介於股票與債券之間),也有單一國家(例如中國、美國)、區域(例如北美、亞洲、歐洲)、產業基金(例如高科技、生化)。 很多投資人常會問主題式基金好還是單一區域基金好?對此邱顯比認為,投資主題式基金的特性就跟投資台股一樣,適合短線操盤,它往往是相關股票漲翻天了,主題式基金才會出現,但是投資時間最難拿捏,不知道何時是適當的投資時點,投資人往往不知何時該退場,再者,主題式基金往往由於投資範圍過於集中,缺乏一般基金風險分散的機制,往往受其投資標的物的高度波動性影響,具有暴漲暴跌的特性,因此,建議投資主題式基金只需占投資組合一小部分。 不論投資觀念是積極還是保守,投資風險與年齡卻是成正比,投資就是要做資產配置,看每個人年齡財務狀況及風險承受的態度,做資產配置首先要了解是要賺正財還是偏財,資產配置長期投資賺的是財務上的正財,中間有短線進出才算是偏財。 「正財就不要看短期波動性。」邱顯比建議,投資30年什麼事都會碰到,就像爬山,已經預期從這邊到山頂有很多瓶頸要走,所以遇到了心理就能調適,持之以恆的往上走就會攻頂。 年紀愈輕的人可以愈偏股市,假設投資30年有兩種極端配置:一種全部投資股票,另一是資金全部放銀行定存,預期報酬率跟波動性,最後的結果投資股票比全部資金定存的報酬機率高很多,這就是風險的意義。 邱顯比建議,年輕時可以承受比較高的報酬與風險,但隨著退休年齡的接近,就要確保累積的財富不會縮水,建議一個高低風險資產分配的小訣竅:100-年齡=風險性資產的投資比例。例如現在45歲,則放在積極型投資工具〈例如股票〉的比重,可以有55%〈100-45=55〉;而至少有45% 應選擇較穩建保守的固定收益商品上〈例如債券、優利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