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矚目的超級細菌,國內出現首例後引發各界關注,而超級細菌的產生又與抗生素的使用大有關係,現在藥師告訴你,預防下一個超級細菌,就從你我做起。近來醫學界中最引人注目的焦點,非超級細菌莫屬了!帶有「NDM-1」基因的多重抗藥性菌株,先前曾在歐洲、香港陸續出現,造成近200人感染,6人死亡,直到日前國內一名電視攝影記者自印度負傷回台,國內首度在腸道內發現這種超級細菌,頓時引發各界高度關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藥劑科藥師陳崇逸表示,對抗細菌的抗生素種類非常多,但「NDM-1」為何被命名為「超級細菌」,是因為「目前僅有兩種抗生素能夠殺死它,分別是老虎黴素與克痢黴素,而這兩種抗生素通常在醫院會用於治療的最後手段,通常必須院內感控科與院長核章後才能使用,屬於第三線以後使用的抗生素。」超級細菌來了 應防變種根據國際間感染過超級細菌的案例發現,會出現肺炎、腹瀉、咳嗽,血液中白血球數量暴增以對抗外來強大細菌,國內出現的首例病患,是一位前往印度卻不幸遭受槍擊的攝影記者,因為曾在超級細菌最初發源地──印度,進行手術取出子彈,回國後卻發現腸道中出現「NDM-1多重抗藥菌」的超級細菌,由於並未出現任何症狀,被認為恐應於印度手術過程遭受感染所致,也在治療後出院返家休養。醫界發現,NDM-1多重抗藥菌目前存在於大腸桿菌及克雷伯氏肺炎桿菌兩種細菌中,具有特殊的酵素基因能分解一般的抗生素。目前「NDM-1」傳染途徑主要是經由院內感染或接觸感染,並非空氣傳染,因此疾病管制局也判定首例可不需強制隔離。但有研究指出,這種超級細菌的特性在於每20分鐘就可能變種一次,存在人體內會與其他細菌互相交換基因,因此仍不可輕忽,目前預防這種超級細菌的最佳之道,就是勤洗手、注意飲食清潔與衛生,就能提高細菌入侵的防護力。為什麼會有超級細菌衍生?藥劑師陳崇逸表示,「這與抗生素的濫用密切相關。」早期許多阿公阿嬤會要求醫師開消炎藥的情況,已逐漸減少,但其實另外一個關注的議題是,許多病患對於抗生素畏懼,使用方式不正確,例如自行減量或停用抗生素,致使病菌抗藥性的現象增加。慎用抗生素 減少抗藥性細菌陳崇逸不諱言,過去尚有一成的不肖診所,會在感冒初期就開抗生素,現在這種情況也相對減少,因為抗生素只要治療的對象是細菌,並非病毒,感冒主要是因病毒引起,所以不需先開抗生素治療,否則很可能因為有些病患本身對抗生素過敏,恐全身起紅疹,甚至引起全身性過敏性起氣喘或休克。通常經由多休息、喝水,讓自體產生足夠抵抗力,感冒自然就會痊癒。但若病程變化進展至已出現黃濃稠狀的鼻涕或痰液、鼻竇炎或甚至引發肺炎等相關症狀時,就表示已有細菌入侵,此時就必須介入使用抗生素治療,才能有效將細菌殺死。「當醫師認定有必要開立抗生素時,就應該服完療程。」陳崇逸表示,通常診所會開立3天藥量,必須遵照醫囑服用完畢,回診時看症狀是否獲得改善,再決定是否要繼續進行另一個療程,他特別強調,如果為按時服完生素,吃個1、2次就自動停藥,細菌就會產生抗藥性,下一次再開同一種抗生素就會無效,最後的嚴重結果,可能就是無藥可用。藥物回收 預防下個超級細菌「要預防下一個超級細菌出現,除了民眾遵照醫囑服用完畢抗生素外,藥物切實回收也是另一重要課題。」陳崇逸說。大多數人在看病完後常有剩下未服用完的各種藥物,最常做的處理是丟入馬桶、經由下水道排掉,造成水源污染問題,如果依照環境生態循環理論,可能存在自來水中,當我們吃生魚片或挫冰時,就可能入口,若是魚蝦受污染,最後也可能回到我們的五臟六腑中,造成對人類健康的莫大危害。陳崇逸舉例,幾種比較有汙染問題的藥物,包括抗生素、磺胺類藥、消毒劑、鎮痛解熱劑、化療與免疫抑制劑、含金屬藥品及含鹵素顯影劑。其中以前三種又會對自然生態有造成污染之虞,導致抗藥性菌株增加,存在環境的時間最長至少可能超過1年以上。醫學實驗室研製一種抗生素須花上10年的光景,應付任何一種超級細菌可能緩不濟急,所以,從每個人減少對環境污染做起就能減少超級細菌的衍生。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下一次看病時,將先前未服用完畢的藥物,順便帶回醫院交給藥師來進行分類、銷毀。陳崇逸指出,如果民眾若有用藥方面的疑問,不曉得是否藥物中開有抗生素,可先由藥師檢視一遍,告知民眾使用抗生素的方法與注意事項,尤其某些藥物,如四環黴素會與鈣、鐵、鎂合成,產生無法吸收的化合物,若以奶類與胃藥服用,會影響抗生素吸收,因此,建議服藥應以開水送服為佳。陳崇逸 藥師學歷: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系畢業現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藥劑科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