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花蓮的阿滿姐(化名)從大陸遠嫁來台灣,婚後8年丈夫就因癌症病逝。為了扶養就讀小三的幼子,她在百元熱炒店通宵達旦洗碗打零工,凌晨下班後還要沿路撿拾回收物。幸好,有台北仁濟院的援助,可以讓阿滿姐丈夫臨終前牽掛的獨子可以繼續上學生活,不會因為沒有爸爸而失去了一切。阿滿姐衷心的感謝著。2010年初,台北仁濟院舉辦「穿越時空 百年守護──仁濟院‧社福串愛行動」捐贈儀式,宣布捐出2,500萬投入救窮救急的社會弱勢關懷行動。追溯台北仁濟院的歷史可至板橋林家第4代林維源先生創於1866年的「保嬰局」,當時以收容無辜女棄嬰為主,後改為救濟貧苦幼童。清代在台灣的弱勢救助機構共有5處,除「保嬰局」外,1870年為收養棄嬰、孤兒及貧苦無以教養之子女設立「育嬰堂」;1875年為收容離鄉背井打工的病人設立「回春院」;1879年為賑濟鰥寡獨孤及殘廢無告之窮民設立「養濟院」;1886年為客死台北之軍官、旅人提供停柩憩息之所的「同善堂」。1899年育嬰堂、養濟院、同善堂合併於艋舺育嬰堂原址 (現仁濟醫院位址)創設「台北縣立仁濟院」,而後因地方改制變更為「台北仁濟院」,1904~1905 年分別再併入「回春院」及「保嬰局」,現今的台北仁濟院為台灣最早之社會救濟機構轉型而來。台北仁濟院在日治時期是頗具規模的社會慈善救濟機構,並在台北、基隆、宜蘭、羅東設立診療所,實施定期巡迴施診,亦於交通不便地區委託當地醫師進行義診。此外,還有收容行旅病人、結核病患者,補助盲啞教育及窮苦民眾之育幼教育經費。1922年於萬華崛江町(今西園路)開設精神療養院,並設置醫療所與監督室,為台灣專業精神病患監護機構之始。在台灣上百年來的歷史中,台北仁濟院在清代之前為5個重要社會救濟機構,到了日治時代,逐一將清代五個機構合併而成;1949年後,一切雖由國民政府接管,但因戰後經濟凋敝,國民政府無暇顧及社會福利事業,因此相關部門不願接收社會救濟機構,當時一群台灣本土社會精英乃將台北仁濟院徹底改造,以民間非營利組織之型態重現,持續關懷社會弱勢。走過百年,台北仁濟院秉承仁心濟弱的傳統精神,繼續推動「社福串愛」關懷行動,與30個政府社會福利單位或社會福利團體合作,轉介該單位協助的個案中需要較為長期經濟支持的個案,由該院提供經濟的補助。目前以與老人服務中心、婦女服務中心、智障者家長團體、身心障礙團體、老人關懷團體、單親家庭關懷團體合作為主。救助金額每戶每月1萬元,為期1年補助,補助期間該院會派員二次與合作單位進行訪視評估,視改善情況調整補助金額,有效使用資源。本會秉持人道精神與弱勢關懷的宗旨,也加入了「社福串愛」的慈善行動,協助經濟弱勢的家庭來度過難關。同時我們也希望能夠藉由【理財周刊-理善大家來專欄】,建構一個「理善交流平台」,傳遞各式的慈善公益資訊,以號召更多的慈善公益團體與善心人士,共同投入來關懷社會上更多需要幫助的人。【財團法人台灣省私立台北仁濟院 電話:(02)2302-1133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200號】【理善國際關懷協會 電話:(02)7725-1496 網址:www.wips.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