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19世紀初的民族意識抬頭風潮,使得1910~1920年之間終於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就全球經濟面的意涵為20世紀初帝國主義興起,工業化發展催促著當時各國政府爭奪殖民地以取得原料供應地及市場。德意志帝國的威廉二世認為德國殖民地太少,原料產地及商品市場不足,施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劃分全球勢力範圍,觸犯了18世紀以來殖民強國的英法利益。之後俄羅斯的既得利益也有所衝突,終於使得歐洲列強,在其他地區爭奪殖民地資源的戰爭爆發。高通膨與低經濟成長人類的貪婪與資源的稀有性,是戰亂的根源,而人民的肚子溫飽問題是執政者政權穩固與否的關鍵。這次埃及動亂,對內的導火線為自1998年以來的失業率約在11~17%,埃及全國有一半人口年齡在25歲以下,而且有40%每天只靠2美元左右過活,總統穆巴拉克30年的統治政權搖搖欲墜。對外的影響,導致中東半島的民主運動抬頭,原油的供需問題陷入到心理壓力的層面,油價漲到每桶100美元,未來在美國聯準會寬鬆貨幣政策立場未變之前,資源的稀有性將繼續引導全球原物料行情上漲,導致通貨膨脹的壓力增溫。很明顯的,千囍年之後中國大陸作為全球生產基地所創造的低通膨、高成長的環境已經改變。舊秩序的潰散,取而代之的是:通膨增溫、低經濟成長的新秩序背景。倫敦ICE期貨交易所布蘭特原油價格2月3日最高觸及每桶103.37美元,為28個月新高(圖1)。過去12個月,其價格上漲34%;紐約商品交易所西德克薩斯中質原油結算價當日收報每桶90.54美元,過去一年上漲18%(圖2)。中東和北非原油產量在全球總供應量中所占比重超過1/3;中東地區平均每日出產超過2000萬桶原油,占全球供應量將近1/4。其中700萬桶來自沙烏地阿拉伯,大多數沙國出產的原油都送至亞洲,每天僅有100萬桶運至美國,占全美總進口量9%。伊朗、科威特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每日原油出口量分別在240萬桶左右,伊拉克為180萬桶。OPEC祕書長巴德里曾表示,該組織成員國與原油消費國能源部長將在2月22日於沙特舉行的國際能源會議討論產量政策。就經濟學的貨幣學派角度認為,影響通膨的主因是貨幣供給過剩所造成;就實務面而言,各國的CPI指數都會把核心CPI獨立出來提供數據,原因在於能源與食物是價格波動較大的項目。埃及動亂刺激油價上漲埃及動亂刺激油價上漲,多個基準石油價格突破每桶100美元大關,事實上,埃及是非洲的石油生產國,但並非石油輸出國,只是該國控制的蘇伊士運河每天有180萬桶原油會經過輸出,約占全球石油供應2%,其餘還有2百萬桶原油,會透過由埃及控制的薩米德輸油管,完成地中海與紅海間的運輸。市場擔心埃及騷亂將激勵中東民眾爭取民主的風潮全面擴散,終將造成比擔心蘇伊士運河交通被打斷還要更實質的影響,以至於占全球供油40%的OPEC仍出貨順暢的情況下,油價照舊突破每桶百美元關卡。事實上,去(2010)年12月接受產出配額限制的OPEC 11國日均石油產量為2685萬桶,為2008年10月宣布減產以來最高水平。雖然美國新公布的今(2011)年1月份失業率下降0.4%至9%,為2009年4月以來的新低紀錄,但仍屬無感經濟復甦,更遑論物價上漲所造成的可支配消費縮水。糧價進入高波動時代聯合國糧農組織衡量國際一籃子大宗商品價格月變動的指標(FAO),在去年12月達到214.7點,超過2008年5月「糧食危機」期間最高紀錄209.2點,創下1990年以來的歷史新高;但2月3日新公布的1月份食品價格指數向上修正3.4%至231點,超越2008年6月創出的224.1高點,再度刷新歷史新高,連續第7個月上漲,原因是全球穀類、糖和蔬菜油價格上漲,其中上漲幅度最大的是乳製品,其次是食用油和穀物。地球暖化效應下的聖嬰現象造成氣候劇烈變遷,天災頻傳,澳洲的洪災、暴雪席捲美國糧食種植區、洪水淹沒馬來西亞大片農田,黑海和阿根廷乾旱等等,接連不斷的惡劣天氣,一再重創全球糧食主產區,糧價上漲壓力的預期已經刺激小麥價格升至兩年半高點(圖3)。不僅糧價的波動幅度擴大,而且高糧價可能還將持續數月,並可能對低收入國家造成嚴重沖擊。而這已經成為顛覆突尼西亞政權、引發埃及和約旦騷亂的重要推波助瀾的因素,糧價上漲所造成的政治和社會影響正逐漸擴散。而這個變數遠比通膨增溫可能拖累全球經濟復甦的速度更加的難以預估。很自然的可以預期,各國政府將會為維護局勢穩定而增加糧食庫存,但能從其他地區獲得額外供應的低糧價時代已經成為歷史,糧價將進入高波動時代。例如埃及是僅次於美國的棉花生產國,年產量高達400萬噸,經過這次的示威抗議暴動,棉花供應也因此將短缺至10月,影響所及的是聚酯化纖等替代商品價格將因此漲價。不過,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並未理會近期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2月3日表示總體通膨率仍然較低,認為今年經濟復甦步伐應會加快,在居高不下的失業率以及較低的通膨率的背景下,要求聯準會必須繼續採取刺激性措施。台股看好原物料族群但歐元區的通膨壓力正在累積中,歐元區去年12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增率上升5.3%,為2008年10月以來的最快增長速度,MOM+0.8%。1月CPI初值年率上升2.4%,位於歐洲央行目標水平的上方。歐洲央行行長特里謝表示,歐元區通膨率很可能會在今年全年突破2.0%,高於歐洲央行將通膨率控制在接近但低於該水平的目標,儘管能源及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短期內將給物價帶來上行風險,有必要非常密切地關注物價變動,但他相信歐元區通膨壓力仍在控制之下。儘管2月初有著埃及動亂的變數,但是國際股市僅反映一天就再創新高,使得農曆春節過後的台股也順勢盤中再創32個月的9220點新高。由於春節期間傳出英特爾搭載Sandy Bridge處理器的6系列Cougar Point晶片組發生瑕疵事件,使得NB與半導體族群出現拉回走勢,封關前領軍的半導體在法說會展望揭示之後,多頭指標轉換至原物料族群的塑化、紡織、鋼鐵等類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