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連日來雨量傳僅能全島解渴一周,面對漫漫長達3個月的乾旱期,各廠均嚴陣以待、備水一戰,受惠強股、相關基金值得留意布局。原本全島將進入限水措施,12日鋒面帶來連日雨量,似乎化解水荒,其實不然,這波及時雨是否完全解渴仍有待觀察,畢竟這是個長時間的課題,不僅台灣如此,全球暖化造成的氣候變化,已經席捲全球各地,甚至大幅影響未來經濟走勢。從產業角度看,或許這現象可以造就新商機新產業的興起,若從投資面切入,當然概分受惠者及不受影響者,因此不管是股票還是基金,遵從這兩個原則,應該會是面臨水荒之際最佳操作原則。上周五(13日)隨著台灣上空降下及時雨,台股盤面也出現資金大挪移的情形,食品、生技以及中概等類股均呈現轉弱休息的態勢,多頭資金重新轉進電子IC設計,但理周投研部認為,這是炒短作法,據調查指出,以經濟部水利署資料,目前全台主要水庫的水位幾乎全部面臨警戒區(見附圖),儘管這波降雨挹注不少水量,但若欲應付長達3個月暑假乾旱期仍屬杯水車薪,因此時間拉長來看,缺水情況仍會持續,還是值得投資人留意布局。缺水未解除 科技業衝擊大事實上,今(2011)年梅雨季缺水情形十分嚴重,南部地區早已進入第1階段的限水措施,北中部地區目前暫時推遲進入第2階段限水,根據國科會資料,從北到南各地工業區包括科技園區,歷年用水量還是以竹科與南科占最大比重,中科近幾年也有明顯增加的現象,主要就是面板廠與晶圓廠的進駐與擴大產能需求,相對用水量就會激增。法人指出,儘管目前面板廠或晶圓代工廠都有廢水回收處理系統,但按現行技術回收率僅達8成,也就是說,每廠使用回收用水還是需要2~4成的新水挹注才能供產線正常運作,12日以前台灣3大科技園區外購水車的現象已經相當常見,致使水車價碼水漲船高,由每車次的8000元,一路漲至1.8~2萬元的水位,顯然各廠用水需求仍相當大,廢水回收量依舊無法滿足產能線的需求,也因此短時間的水荒廠商尚可支應,一旦時間拉長,相信對產能線的影響恐怕既深且大。理周投研部表示,當然缺水對多數產業的生產線是會造成一定影響的,但撇開產業趨勢不談,先就投資面探討,台股中受乾旱衝擊最大者,可概分為直接受害者、直接受惠者與不受影響者等幾大族群,其中,受害較大已如前述,以科技業的面板廠與晶圓廠為主,且這兩大類處於產業鏈上游端,一旦產能發生狀況,下游端就不必說,勢必牽動全球供應鏈的出貨狀況,也因此缺水對整體科技業而言應該是最直接的受害。水資源概念股有看頭相反的,缺水直接受惠者當然以水資源概念族群為主,如淡水儲備、澆灌機具、減少水污染、水利公用事業及廢水處理工程廠商等較受矚目,例如中鋼(2002)轉投資的中宇(1535),業務項目包括水處理與回收,近日來股價受缺水激勵而波動,加上公司基本面表現不弱,第1季稅後賺1.51億元,年成長3.42%,法人估全年EPS 4.47元,若乾旱期過長及廠商加強抗旱設備,訂單將大舉激增,那麼有機會上看EPS 5元。其次是間接受惠,當然首推食品股,而類股中又以今年礦泉水或飲料產品可能具有爆發性或題材性個股,也有機會在大缺水的前提下,成為法人資金進駐的標的,例如統一(1216)、愛之味(1217)等。另外,就是比較不受缺水影響的產業,理周投研部表示,汽車與自行車不僅受缺水影響較小,近日汽車更因中國大陸補助刺激消費提升,而自行車則在歐洲節能環保意識訴求高漲下,成為法人加碼布局標的,顯然也成為缺水間接受惠的族群。事實上,根據中央研究院國際環境變遷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全球溫度每增加1度,全球10%豪大雨降雨機率增加1.1倍,但小、中強度降雨則會減少約20%。全球包括台灣在內,都將在這樣的氣候變遷下,朝向「豪雨成澇」與「乾旱釀災」的兩極化發展,顯然氣候議題已經不是僅侷限於台灣問題,而是全球性。既然缺水不是單純台灣問題,相對從投資理財角度看,也就不是僅僅單從台股而論了,本次封面故事除由理周投研部挑選出備水一戰11檔強股外,也同時介紹海外有關水資源基金投資面面觀,尤其更從全球資本市場找到有關氣候期貨的金融商品,也一併做詳實報導,讓讀者朋友一次覽足相關趨勢前景以及投資標的,在氣候大變遷下仍能掌握先機穩操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