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央行第2季理監事會(6/30),市場又一次預估,可能再續2010年第2季起的「連半碼慣性」升息風,再升息半碼。554期《理周》,我以「連四升半碼,『尬子』不夠」為主標題,分析當前國際通膨情勢。由於氣候變遷的糧食減產、由於美國QE2的熱錢流竄、更由於新興國家持續高經濟發展的高速內需成長引擎,牽動著國際物價的持續飆漲,多國因而接連祭出瘋狂升息政策,就連涵蓋27國的歐盟體,也無法置身「國際連動通膨」之事外,第1季業已升息一碼來因應。面臨著「輸入型通膨」浪潮壓力的台灣,CPI成長指數月月推新高,加上物價上揚推升的「交易性動機」(motivation of transaction)貨幣需求的增加,分析當今台灣利率水準,顯然遠低於「貨幣供需市場」的應有均衡水位。然而,後金融海嘯時期,美國景氣復甦力道薄弱,失業率指數又難見回穩,美國聯準會(Fed)始終不敢輕易啟動升息之舉,停留在零利率水準已然多時。正因如此,著眼於「利差」交易(carry trade)的投機可怕性,也一方面考量緩緩復甦的企業體借貸成本,要央行一下子猛然加碼升息,似乎也有點強其所難,於是乎,一步步「保守」為贏的緩步抗通膨升息措施,成了民眾熟悉的央行半碼升息慣性。以美國零利率作為基準(bench mark),台灣升息過之,投機客有機會進行「美、台」間的「利差」套利交易,進而產生國際資金的失衡;然而台灣保持著低利率水準,在中國大陸泡沫性高通膨持續推升利率水準措施下,亦將有可能產生兩岸間的「利差」套利,尤其在此刻兩岸金融交流日益密切之當下。我於5月間,應邀去了中國大陸講學及參會兩次,返回台灣之前,將講學所得的人民幣及手邊剩餘美元兌換成人民幣,於長沙及上海各開立「中國銀行」戶頭,全數存入年利率「4.75%」的定存帳戶。沒錯,中國大陸三年期定存利率就是4.75%。如此高的「無風險利率」,在台灣各金融市場角落,何處能尋得?中國大陸此間通貨膨脹像脫韁的野馬,雖然北京政府通過減少食品在CPI中的權重,試圖操縱經濟數字,但有感通膨殊為有感,在「雙管齊下」其中一管的存準率已上調至21.5%(6/16)的高水位之下,另一管的利率下一波調升勢在必行。投機客有以「利差」套利,有以「匯差」套利。利率政策與匯率政策常呈現囚犯兩難(dilemma)的牽制困境,這也正符合「利率平價理論」(interest rate parity)的均衡之說。此刻利率政策與匯率政策間,中國大陸存在著「抗通膨」與「抗升值」的兩難困境。他的一舉一動,牽動著台灣金融走向,吾人不可小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