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近日一口氣通過近2億美元投資案,圖的是介入高毛利供應鏈進而分割上市,雙頭提升獲利。這個(7)月4日鴻海董事會通過總投資額高達1.75億美元7項投資案,大都集中在中國大陸市場,這個舉措引來外界一陣譁然,多數認為鴻海是否又要掀起併購熱潮,推動其每年營收30%成長幅度的目標;接著,8日華爾街指出,蘋果(Apple)新iPhone將於9月上市,其中最受矚目當屬新機款配備800萬畫素攝影鏡頭。增資三營 最終將返台上市兩件原本不搭軋的事,其實背後卻深藏著波濤洶湧的產業較勁與布局,更象徵著郭台銘鴻海帝國擴大版圖,由過去只求規模經濟達成年營收成長目標,轉為較務實的獲利能力提升為主要考量點,這或許是富士康接連事件後帶給郭董的新啟示。首先來看,7項投資案中,包括投資生產光學鏡片的全億大科技、計算機產銷的富鼎電子、生產鋰離子電池的原瑞電池、生產鏡頭模組的三營超精密。其中以三營超精密增資案,引發市場熱烈討論,當然就是與蘋果iPhone新機款脫離不了關係。據悉,三營原為鴻海集團旗下在中國山西的一座生產基地,原名為山西電子廠,在今(2011)年4月由董事會通過成立為子公司,未來將規劃回台上市,總投資金額達5000萬美元,包括4月底已宣布投資的2400萬美元,以及7月追加的2600萬美元。無獨有偶,除了三營外,先前市場也傳出,鴻海旗下PCB廠臻鼎科技(原鴻勝),將在8月回台申請第一上市。業內人士解讀,此一動作宣告,過去鴻海帝國藉著併購壯大集團規模的時代已然結束,而目前集團策略已轉向為分割子公司,使得資金運用更為靈活。現在母雞要將長大的小雞趕出門自食其力。未來透過各子公司分割出去,將促使各子公司自負盈虧,公司經營回歸市場機制。另一方面,在各子公司獨立回台第一上市後,透過公開發行及員工認股,將有利旗下子公司,未來在人才招募上更有競爭力,以避免母集團股本膨脹,也可彰顯各獨立公司經營績效。至於鴻海為何積極增資三營超精密,終極目標還是為了有利母集團爭取蘋果、宏達電智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組裝大單,且將深入整個供應鏈中毛利相對高的部分。雖然依蘋果供應鏈慣例,相關零組件採購決定權仍掌握在蘋果手上,但身為組裝廠的鴻海,仍可以有建議權,且可以優先送樣自家的零組件。另外,最重要的是目前蘋果iPhone及iPad系列均配載的前後雙鏡頭,目前技術難度最高的800萬及500萬畫素前鏡頭,主要供應商仍僅有大立光及玉晶光等2家廠商。而市場上從不間斷地傳出蘋果有意扶持第3家供應商的傳聞,也給了三營很好的切入良機。據悉,目前三營已成功小量生產800萬畫素手機鏡頭,單月產能可以達到近50萬顆鏡頭。目前除了已開始出貨給Sony Ericsson外,也同步送樣蘋果認證中。蘋果訂單對鴻海效益不明顯另外,市場亦解讀鴻海是否藉著積極往上游零組件廠整合,增加爭取蘋果組裝訂單的籌碼;一方面也透過進軍毛利率較高的零組件業,拯救母集團「保三保五」的毛利率?然而業內人士分析,蘋果訂單對於鴻海進補程度有多高,恐怕被外界過度高估。以蘋果iPad系列全球銷售量來看,單台iPad成本約130美元,以今年iPad全球出貨量最樂觀為4000萬台計算,全年營收貢獻不過新台幣156億元。另外,以單顆相機鏡頭模組成本約5~8美元來看,就算相機鏡頭模組毛利率明顯高出組裝業,約有25%的毛利率;然而以鴻海單月營收動輒新台幣1、2千億元規模來看,就如同在茫茫大海中丟進1顆大石頭,雖然會起波瀾,但仍不足以掀起驚濤駭浪。以鴻海產品組合來看,營收最大宗來源仍來自筆電及TV組裝代工。而筆電及TV銷貨量則要看全球景氣情況而定。雖然筆電組裝代工的毛利率只有5%以下,但是鴻海可以單憑著千億元月營收龐大的現金流、設備折舊,甚至是股價,以高度財務槓桿,來因應集團的運作。有趣的是,這一點就如同面板業現況,儘管面板報價掉到直逼現金成本,但面板業也是只要一開門就可以憑著單月百億元的現金流來維持公司運作。然而要維持這樣的財務槓桿,則必須以市占率還有繼續衝營收取勝,才能維持現金流的流動無虞。也因此衝市占率、衝營收仍是鴻海目前的首要之務。一旦三營成功通過蘋果認證後,勢必將對現行的相機鏡頭供應鏈產生變化。業界人士分析對於目前的第一大供應商,也就是台股三千金之一的大立光,並不會有直接衝擊,反而要留意對於第二大供應商玉晶光的衝擊程度。三營若打入供應鏈 光學鏡頭成紅海由於大立光在800萬畫素以上手機相機鏡頭部分,具有高良率,而且產能規模大的領先業界優勢,因此三營的加入並不會撼動大立光的地位,然而值得關注的是,三營加入是否會影響玉晶光在供應鏈的地位。先不論對於視訊鏡頭供貨商的影響,目前市場最關注的焦點在於玉晶光切入iPhone 5的800萬畫素供應鏈的態勢是否將受影響。由於玉晶光客戶高度集中於蘋果,去年公司轉虧為盈的關鍵,更是在於順利切入iPhone 4及iPad的相機鏡頭供應鏈。因此,一旦蘋果訂單起變化,勢必將對玉晶光營收產生重大衝擊。尤其鴻海在業界素有低價搶單高手之稱,很可能讓原本還處於一片高毛利藍海市場的鏡頭模組或光學鏡頭產業,成為低毛利的紅海市場,例如目前大立光的合併毛利率平均都在45%以上;玉晶光毛利率也在27~33%,即使鏡頭模組廠光寶與致伸等毛利率約在14~17%,三營的投入競爭勢必拉低現有產業的平均毛利率。針對此事,大立光與玉晶光發言系統均表示,目前尚不願做評論,但會密切觀察整個市場未來的變化。事實上,鴻海花了近6年時間大肆併購,年營收由1兆跳躍式達到2兆,但觀察其毛利率由2009年的10.22%,一路走滑至目前7~8%,這是當初郭台銘沒有想到的處境,因為從製造業角度著眼,只要達到規模經濟量,毛利率應該也會一併提升,但大環境變化太快,尤其中國大陸的人工成本升幅太快,加上不可預測的一些變動成本,造成鴻海贏了面子卻失了裡子。也因此郭台銘的鴻海帝國駕著2兆元航空母艦,毛利卻每下愈況,這非郭台銘所樂見的事,欲突破困境唯朝高毛利產業鏈下功夫不為過,但高毛利產業一定具有技術門檻,否則怎會是藍海市場?尤其郭台銘一向是就最大出海口供應鏈中找商機,目前所有末端消費性電子產品成長曲線呈現向上大幅走升者,非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莫屬,而這兩塊占比重最高且毛利較高者一是觸控面板,另一就是光學鏡頭,這也是郭台銘亟欲分割奇美電卻未獲許文龍首肯,此次大舉增資三營的原因了。鴻海在董事長郭台銘強盛企圖心下,經歷過快速擴張、爆發成長的風光歲月,但物換星移,這幾年鴻海在獲利表現上略顯疲態,股價也滑落至百元以下,市場開始懷疑鴻海帝國是否能夠再攀高峰,殊不知郭台銘早已改弦易轍,除仍持續併購供應鏈的橫向與縱向整合外,維持其年營收15%的成長外,事實上,分割子公司返台上市更是其最新的戰術,未來這雙軌策略會是郭台銘的鴻海帝國邁向新里程碑的重要關鍵。鴻海合併營收於2005年突破兆元大關,寫下台灣第一家營收規模破兆的民營企業,郭台銘當年即宣示,未來每年合併營收將以30%的幅度成長,而至2007年鴻海集團均達成年增長30%的營收目標,其主要方法就是靠著併購策略。除了每年成長30%的雄心壯志外,郭台銘也清楚併購將是鴻海集團持續擴大的主要手段,從早前吃下華升電子(鴻準前身),鴻海積極的在市場上尋找併購標的,一連串併購案讓鴻海集團由機械業轉型為電子業,策略得宜也讓鴻海成為企業中的翹楚。而鴻海運用併購策略,也讓集團觸角多方向發展,如2005年在市場上收購建漢股票,藉此入主建漢,並將業務延伸進網通事業,一來達成集團橫向整合以降低成本的目的,再則藉由併購零組件系統廠確實掌握料源,並藉由高毛利零組件拉高整體毛利表現,讓鴻海能在代工產業的低毛利領域中開拓穩定與較佳的獲利能力,而這也是郭台銘一路走來的經營策略,成功讓鴻海在成本上具有優勢。透過併購 快速擴張2008年在金融海嘯衝擊下,鴻海合併營收突破2兆元的美夢破碎,似乎也在預告著鴻海將進入低潮期,股價更是一度跌破百元,100元竟然成為鴻海股價的灘頭堡,市場上關注著鴻海能否站穩百元。除了股價表現疲軟外,鴻海轉投資公司富士康飽受負面新聞纏身,從富士康員工連續跳樓事件,接續著半年報大幅虧損,再到今年5月成都廠驚傳爆炸,雖然部分事件對於鴻海營運並未造成太大影響,但卻嚴重衝擊外界對鴻海帝國的信心。富士康去(2010)年淨虧損達2.1億美元,營運受人工成本大幅提升與遷廠西部費用所拖累,造成去年嚴重大虧,富士康虧損不單是拖累鴻海集團表現,更讓外界對鴻海低毛利與高人力成本的獲利模式產生懷疑。雖然郭台銘強調富士康遷廠能讓工廠再享有10年的低勞力成本優勢,但在大陸積極轉型內需市場政策下,外界不看好以中國大陸為世界工廠的獲利模式能再持續。富士康去年大虧 出現警訊儘管帝國光環不再,但郭台銘從未停歇攻城略地的霸業,然而欲圖霸業沒有銀彈是做不了事的。鴻海今年5月標售無擔保公司債卻意外流標,引起市場一片譁然,也可以窺知投資界對於鴻海價值已開始愈趨謹慎,也因此鴻海董事會決議今年將發行不超過120億元的公司債,原定公司債分為5年期、7年期與10年期,但因買方對電子科技產業長期發展看法保守,使得鴻海將公司債全數改為5年期,得標利率為1.51%,較之前發行的1.43%增加0.08個百分點,而央行連續5度調升利率達半碼,市場利息逐漸走高且緩步緊縮游資,也加重鴻海未來資金成本增加。不光是籌資成本因升息循環而增加,鴻海現金流量也逐漸下滑,以鴻海單一公司觀察,第1季財報中約當現金為317.08億元,與上一季度約當現金614.08億元相比,變化頗大。身為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絕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