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截稿日(8月2日)為止,美債限危機的最新發展是,由共和黨掌控的眾議院經過8月1日長達11個小時的辯論,以269票贊成、161票反對,通過調高政府債務上限協議,接下來是台灣時間8月3日凌晨由民主黨掌控的參議院投票。由於兩黨已達成共識,市場恐慌指數已經明顯地獲得平息,但空頭卻把矛頭指向基本面的疲弱,7月份ISM製造業指數臨界50的多空分界,再度挑動市場敏感神經。美債鬧劇有重要意涵道瓊工業指數8月1日盤中一度大跌283點,其中也跟兩黨協議的內容有關,因為雖然國會同意政府負債上限調高2.1兆美元,並在未來10年內刪減至少2.4兆美元的政府支出協議舉行投票表決,歐巴馬政見之一的醫療保健類股成為首當其衝而大跌,因為提供給年長和身障者居家護理的聯邦醫療保險明(2012)年將減少11.1%。美債限議題雖然跟基本面無關,但這場政治肥皂劇最大的省思是歐巴馬的政治魅力衰退,向富人增稅失敗,幫助窮人的健保政見被打折,反對黨勢力節節逼近,如果明年總統大選之前還不能將氣勢逆轉的話,共和黨反撲的機會將提高。當然這中間有一關是歐巴馬不得不接受的考驗,那就是能不能把下一波的經濟衰退時間拖過總統大選,也就是說當政治理想無法施展,而民生議題又無法滿足民眾,選票很自然的就會給反對黨機會。此外,美債限這場鬧劇的另一個重要意涵是,警告持有美債最多的中國大陸,別天真的以為可以拿美債掐住美國的脖子,如果有必要,技術性的違約代價,美國也是準備好了。美國主管能源與商務事務的助理國務卿瓊斯.費爾南德斯在北京時間7月28日表示,白宮目前還不能對中國大陸承諾「美元不會違約」。這是美國首次公開就美國債務違約的可能性對中國大陸表態,根據美國財政部7月18日公布的國際資本流動報告顯示,截至5月底,中國大陸持有美國國債1.1598兆美元,除了聯準會之外,中國大陸仍是美國最大的債主。日圓人民幣被迫升值不過美債限還是對金融市場造成了影響,雖然美元指數沒有跌破72.7的前波低點,維持在73.42~76.37之間的區間震盪(圖1),但是日圓受到市場避險需求而升到76.3日圓兌1美元,創了3月16日76.46日圓兌1美元的前波低點,而那個低點可是近11年來G7實質出手干預所造成的低點,結果撐不到半年就瓦解,可知國際熱錢是洶湧朝向亞洲直來;人民幣創2005年6月以來的6.434元人民幣兌換1美元的匯改新高,共計6年來升值超過25%。可是弔詭的是,上海綜合指數從2009年8月以來就沒有創新高,同樣的情況發生在日經指數也是個區間震盪的格局,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強勢貨幣竟然不能推升股市上漲,至少南韓綜合指數頻創新高。原因就是中國大陸與日本正好分居美債海外債主的1、2位,而其他前五大美債債主的英國、巴西與台灣,股市同樣至少維持了一段較長時間的區間震盪,可知2008年雷曼兄弟倒閉所造成的金融機構流動性的遺毒,仍持續影響著全球經濟成長。就美國經濟研究局所定義的經濟循環來看,2008年的金融海嘯所引發的經濟衰退在2009年12月結束,然後開始復甦,但從聯準會今(2011)年二度下修美國GDP成長率可知,這波經濟復甦的力道遠不如預期,原預估美國今年GDP增幅為2.7~2.9%,低於4月3.1~3.3%的預估值,而1月預估則在3.4~3.9%。尤其是聯準會還是出了2兆美元的強力貨幣,結果失業率還高居在9%以上,房市依舊是低迷,認真講,其實對於很多持有美國資產的本土民眾而言,這波經濟復甦是無感的,不僅增加的就業機會多數屬短期的臨時工作之外,就連消費力都被能源的上漲給侵蝕了。公部門裁員助長失業美國7月份的就業報告即將出爐,先來回顧一下5~6月份就業報告所透露的訊息:5月非農業就業人口僅增加5.4萬人,創8個月以來最小增幅,低於市場增加12.5萬人預估值,主要反映民間雇用人力需求減緩;5月失業率從4月的9%上揚至9.1%(圖2),高於市場預估的下滑至8.9%;政府部門5月總人力減少2.9萬人,連續7個月萎縮,主要反映中央與地方政府為減少預算赤字而持續緊縮人力;民間部門5月就業人口只增加8.3萬人,創去(2010)年6月以來的最少。失業6個月以上的長期失業人口擴增至超過6百萬人,占總失業人口比率由43.4%上揚至45.1%;美國6月份非農業就業人數僅小增1.8萬人,遠低於經濟學家預期的增加10.5萬人,6月份失業率上升至9.2%,從3月的8.8%緩升,為去年12月以來最高;今年2~4月平均每個月非農業就業人數增加21.5萬人,但5~6月平均每個月只有小增2.2萬人。上述的數據透露出一個很重要的訊息就是,民間的就業機會增加是推動這次失業率下降的主要動力,反而公部門因為平衡預算的考量持續裁員。於是在美債限協商當中幾乎已經底定大幅減支是未來10年的施政方針,那麼是否意味著未來推升美國失業率上揚的根源來自政府機構的裁員。換言之,美國失業率有可能持續攀高,這恐怕會是歐巴馬連任的一大障礙。製造業幾無擴張動能根據聯準會的預期,下半年美國的經濟將會重返明顯的復甦,如今考驗來了,7月份ISM製造業指數由6月的55.3向下滑落至50.9(圖3),低於市場預期的54.5,幾乎失去擴張動能,主要受到新低單減少與生產降低所拖累。新訂單分項指數從51.6下滑至49.2,為2009年6月以來首次萎縮,顯示生產與經濟增長表現可能受到抑制;生產分項指數從6月的54.5滑落至52.3,長達2年的經濟復甦恐失去動能。蘋果的新品上市可能是考驗市場耐性的最後一根稻草,如果第3季無法看到製造業指數回升的跡象,那麼根據FOMC最新一次的會議記錄顯示,必要的刺激經濟復甦的措施就會啟動。如果製造業的動能真的糟糕到需要聯準會出手的話,中國大陸的CPI指數就別指望在7月見頂。因為推升通膨的力量早已從美元貶值造成原物料的上漲,轉移到糧食供需不均所推動的通膨,雖然兩者都屬於核心通膨的重要計算參考,但糧食的上漲通常具有僵固性,而且影響的消費者較廣,這對於通膨的預期心理具有推波助瀾的作用,也是為何市場已經預期中國人民銀行將在7月CPI指數公布的前後採取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