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來受盡歧視之後,期貨交易終於開始受到主流投資人的青睞。這項趨勢之所以發生,或許是因為分散投資的需要,當然還有其他可能性,在亞洲金融危機與2000年代初期科技類股崩跌之後,投資人發現期貨交易風險,相形之下好像不特別嚴重。芝加哥商業交易所與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成交量不斷創新紀錄。各交易所也持續推出新產品,電子交易所也愈來愈普及,處處顯示期貨產業的蓬勃發展。可是,期貨交易雖然普遍愈來愈受到認同,但個人投資者在這個領域內仍然處於很不利的地位,勝算仍低。資訊不對稱 專業玩家會贏根據研究資料顯示,所有期貨交易者之中,大約有76%的人最終賠錢(這些人絕大部分是小投機客)。理由很單純,這是業餘投機客與專業玩家對陣的正常結果。小額投資人不論多麼用功,專業玩家通常還是會領先一步。當你在螢幕上看到某數據報導,專業玩家可能昨天已經知道了。如果你在報紙上看到某新聞,專業玩家可能在一個禮拜或更早之前就已經知道了。當你根據這些資訊進行交易時,價格早已經反映了。小額投資人沒有專業玩家所具備參與競爭的時間、膽量、資源、資本以及知識。總之,業餘者很難跟專業玩家競爭,這也是大多數期貨交易者之所以發生虧損的主要理由。但是小額投資人沒有必要脫離這個圈子,當然,你也沒有必要與這些重量級玩家正面作戰。你可以繞過血腥戰場的外圍,在邊緣撿拾一些戰利品。因為你可以賣出選擇權。賣出期貨選擇權之前,首先要瞭解期貨契約本身。最初,農夫們之所以買、賣期貨契約,主要是為了規避穀物價格變動的風險。運作方式如下:某農夫種植棉花,他對於目前的棉花價格很滿意,非常願意按照目前價格出售棉花。可是,他的棉花還要3個月以後才能收成。他可以在期貨市場,按照目前價格,賣掉3個月之後交割的棉花,如此就能「鎖定」目前的棉花價格。舉例來說,如果這位農夫預估其棉花收成大約是50000磅。每口期貨契約代表50000磅棉花。因此,這位農夫可以按照今天的價格,預先賣掉他預計可以交割棉花的月份期貨契約,契約數量為1口。完成這筆期貨交易之後,如果棉花價格下跌,雖然棉花收成之後的銷售金額會減少,但期貨空頭部位則會獲利,兩者大致上會相互抵銷。避險者與投機客反之,如果棉花價格上漲,期貨空頭部位將發生損失,但棉花現貨可以按照較高價格出售,現貨交易的額外獲利,大體上可以彌補期貨部位的損失。所以,完成期貨交易之後,農夫原則上是根據目前鎖定的價格出售棉花,其收入不會受到棉花價格漲跌的影響。這稱為「避險」(hedging),仍然是目前期貨交易的主要動機所在。各種大型農業生產者,由可可到活牛,乃至於黃豆,都會針對其產品進行避險。銀行與政府機構也會透過期貨部位來規避外匯與利率風險。全球各地的經紀商,同樣會透過指數期貨來規避股票市場的價格波動風險。前述產品的使用者,也會進行避險交易,防範產品價格上漲。舉例來說,類似如皮爾斯伯利(Pillsbury)之類的企業,每年要使用數萬噸的麵粉,他們會預先買進小麥期貨契約,防止麵粉價格上漲。金融企業也會透過相同方式進行避險。純粹的避險者,他們希望風險部位與避險部位之間的盈虧會彼此沖銷,並不想透過現貨交易或期貨交易本身賺取投機利潤。換言之,避險者把期貨契約當成風險管理工具,藉以沖銷其本業經營上產生的風險。這些交易者不只對於其本業狀況非常熟悉,而且資本也非常雄厚,甚至有大量資金與人力資源可運用於判斷價格走勢,或用以評估相關商品或金融交易工具的風險。這些交易者稱為商業交易者(commercial traders),或簡稱為商業玩家(commercials)。可是,避險者如果想規避風險,自然需要由某些人承擔風險,投機客就扮演這方面的角色,提供這方面的功能。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ommodity Futures Trading Commission,簡稱CFTC)將投機客劃分為兩大類:大型投機客與小額投機客。如果擁有某項商品的期貨契約數量達到特定水準(通常是50口或100口),就被歸類為該商品的大型投機客。基金的交易金額可能高達數十億,每天進出數千口契約,有能力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行情。如同商業交易者一樣,他們也有龐大的財力與資源,廣泛的人脈。但是小額投機客都是一些個人投資者,資本很有限。要在期貨市場戰勝這些專業投資人其實是很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