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盟拿到希臘各黨派不論明(2012)年2月大選後誰上台執政,都必須承諾會繼續實施緊縮和改革的保證書,因此預期在歐元區財長會議後,希臘將得到80億歐元的金援。如果希臘沒有立即債務違約的風險的話,那麼市場短期的焦點就是歐元區各國的公債殖利率須降至7%警戒線以下,才能安撫市場不安的情緒繼續擴散,而為了要達到這個目的,德、法兩強已經把底牌推向了歐盟區的政治改革,儘管曠日廢時,但卻是唯一的方法。剩下來的問題是,歐盟德國化?還是南北分裂?扯上政治 簡單也會變複雜或許打從一開始,德、法就知道這場歐債危機的根本源頭,就在申根公約僅賦予歐盟政治上的邊境界線的打破,但卻賦予各國財政上的自由。雖然歐元的誕生提高經濟的相互依賴,並有利於歐元區各國間的國際貿易;而且讓歐元區各國的物價趨於一致,有助於控制通膨,減少換幣的成本而便於消費。但由於歐元區各國經濟實力不同,卻又受限貨幣政策掌握在ECB手上,僅剩財政政策與公共投資等手段能夠刺激經濟成長,終於金融海嘯衝擊下,歐豬五國經濟成長停滯,失業率高,又有較高的財政赤字,公債標售的殖利率屢屢飆高,把歐元區有共同貨幣、卻無共同債券的矛盾凸顯了出來。關鍵是要改變這個經濟問題卻被迫要進行政治改革。只要牽扯到政治,再簡單的問題也會複雜化,於是德國以拖待變,讓時間來迫使財政困難的國家選擇──是要進行財政改革,還是要退出歐元區。站在人民的角度,既希望有歐元的好處,卻又不希望刪減社會福利,所以希臘一度態度不明的試探退出歐元區的可能,結果德國明確表態──歐元區必須保持完整。換言之,德國逼迫歐元區各國進行一場財政去槓桿化的革命,間接要求歐元區各國財政必須達到德國的水平,等同財政德國化。德國公債標售需求不佳這也是梅克爾承諾國會紓困各國的條件,變相的達到德國統一歐洲的隱性政治傾向。而日耳曼人鐵的紀律又難以撼動,表現在希臘債務違約上更是清楚─既不能退出歐元區,也不顧希臘人民的強烈反彈,若不從,就不給金援,於是後面的義大利、西班牙,甚至法國等都表達了緊縮財政的計畫。不過市場並沒有信心認為歐元區各國都可以達到德國般的財政;就連德國也沒有,所以近期傳出德國正在考慮與芬蘭、法國、盧森堡、荷蘭以及奧地利一道發行核心歐元區債券,以穩定各自的高信用評級。這也是在德國不足額發債之後才想出的變通方式,一直以來,德國都對發行歐元債券持反對意見。德國擔心和其他歐元區國家聯合發債,就會被信用較差的成員拖累,導致自己融資成本上升,無異是拿錢補貼其他成員。近幾個月,由於避險需求將德國公債殖利率壓低至紀錄低點,德國公債標售需求不佳,並非不尋常。過去8次公債標售中,有6次需要德國央行吸收一部分。11月23日標售60億歐元10年期公債,僅賣出36.44億歐元或65%;消息導致德國10年期債息攀至1.96%(附圖),為1990年以來單日最大漲幅,並高於同期美債息,這意味德國央行留置的10年期國債金額為23.56億歐元,其留置率為39.27%,至少是自1999年7月以來最高的比率,並較今(2011)年來平均的17.83%高出2倍以上,被視為歐債危機正波及歐元區核心國家的一大警訊。市場解讀為歐債危機正走向歐元區最終將分解的死胡同,導致市場恐慌有擴散的跡象,最新的證據是匈牙利也提出金援的請求,只不過匈牙利尚未加入歐元區。梅克爾曾多次指出,歐元區必須縮小經濟競爭力上所存在的不足,然後才能夠考慮聯合發行債券的問題。歐債難解 交給時間處理壓低公債殖利率,除了發行歐盟聯合公債之外,另一個方法就是讓ECB大舉進場干預,不過德國強烈反對。法國主張ECB大舉購債,實施量化寬鬆,但曾在兩德統一後飽受通膨之苦的德國表示,不僅歐盟條約禁止ECB成為最後放貸人,而且ECB不應該通過印鈔來緩解歐債危機,這只能帶來短暫效果,甚至可能引發通膨。所以如果不是德國的堅持,其實這場歐債危機早就可以收到圍堵的效果,因此換個角度來說,如果退出歐盟的是德國,說不定是個皆大歡喜的選項,但是地理位置處在歐洲心臟的德國怎麼可能自廢武功,放棄這個統一歐洲的大好機會。所以梅克爾堅持,首先應修改歐盟條約,以便使財政違規者受到約束,然後才討論可能導入的共同歐元債。解決債務危機的道路一一被堵死,歐盟能做的就是讓時間來解決問題,這也是拖了近2年的歐債危機,逐漸地逼迫財政困難國自己提出財政統一的意願,因為歐盟如果想要有統一的財政單位,就必須修改歐盟的里斯本條約,這牽扯到政治改革。而條約修改可能需要數年時間,因為它需要獲得27個成員國議會的批准,所以EFSF的1兆歐元擴容案才會如此重要,在ECB無法成為最後放貸人的情況下,歐元邊緣國又有金援的需求,如果少了這道措施,就無法爭取到足夠的時間來進行歐元區的政治改革。不過在德國發債失敗之後,轉機浮現,德國原規劃在明年前取得歐盟27國同意,有限度修改歐盟條約,以加強歐元區17國預算管控,但德、法終於認清事實──要取得歐盟27國全數同意,難度太高;即使可能,修改條約也要耗費1年以上,緩不濟急;長期而言固然要推動,但也要有應急方法。歐元區政治共識漸形成根據歐盟條例,只要得到至少9個成員國同意,便可容許它們「加強合作」,於是歐盟想出了3個選項:一是只要歐元成員國同意即可;二是在歐盟條約之外分設協議,可能有8~10個歐元核心國參與。德國發言人證實,德、法正計畫推動新「穩定公約」,公約除要求更嚴格財政紀律、容許監管各國預算外,還會賦予ECB更大的功能角色。據稱會在12月9日歐盟峰會前公布,或明年初實施;三是歐元區發行統一債券,替換一部分成員國國債,各成員國根據所替換的份額提供相應擔保。前兩種方案都涉及歐元區國家財政一體化的相關法規,第三種對現有歐盟機制影響不大,較有可能應急。看起來,歐元區的政治共識逐漸形成,經濟解決方案也一一出台,EFSF細節的實施規定,也會在11月29日的財長會議作決定,歐元區主要國家的公債殖利率雖居高不下,但轉機也在醞釀中,只要希臘不要再出意外。歐元區與歐盟的關係歐盟首腦會議於1992年在荷蘭馬斯特里赫特簽署《歐洲聯盟條約》(亦稱《馬斯特里赫特條約》),決定在1999年1月1日開始實行單一貨幣──歐元和在實行歐元的國家實施統一貨幣政策,歐盟當時15個成員國中的12個成員國,包括奧地利、比利時、芬蘭、法國、德國、希臘、愛爾蘭、義大利、盧森堡、荷蘭、葡萄牙和西班牙,皆達到了《歐洲聯盟條約》在1992年確立的歐洲經濟一體化並向歐元過渡的4項統一標準,因此,歐元成為這12國的單一貨幣。1998年6月,歐洲中央銀行於德國法蘭克福正式成立,1999年1月,歐元進入國際金融市場,並允許銀行和證券交易所進行歐元交易,但是歐元紙幣和硬幣於2002年1月才正式流通,直到2002年7月,歐元區成員國的本國貨幣退出流通,歐元成為歐元區唯一的合法貨幣。 2007年,東歐斯洛維尼亞加入歐元區;塞普勒斯於2008年與馬爾他一起加入了歐元區;2009年起,斯洛伐克也正式加入歐元區;愛沙尼亞獲准於2011年加入歐元區,從而使歐元區增至目前有17個成員國。而現階段的歐盟會員國有27國,分別為創建的6國,包括: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之後再擴張21國,包括:愛爾蘭、英國、丹麥、希臘、西班牙、葡萄牙、芬蘭、瑞典、奧地利、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馬爾他、塞普勒斯、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在上述27歐盟會員國中,英國、瑞典和丹麥決定暫不加入歐元,目前使用歐元的國家為德國、法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愛爾蘭、希臘、西班牙、葡萄牙、奧地利、芬蘭、斯洛維尼亞、塞普勒斯、馬爾他、斯洛伐克、愛沙尼亞等17國,統稱為歐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