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職:活水顧問公司執行長、新人類文明文教基金會祕書、專業書籍導讀人(作家採訪與書評撰述),為華人地區最資深的書評播客學歷:輔仁大學社會心理研究所碩士經歷:行銷業務與教育訓練十年以上經驗部落格:http://forbooks.pixnet.net/blog當我們聽到「殖民地」一詞時,似乎覺得這是歷史課本中才會出現的字眼,特別是高喊民主自由的今天,如此形容任何地區總會令人勾連到鄙夷與嫌惡的情緒。過去的殖民是從顯性的土地資源的掠奪、人力的奴役與剝削作為具體的表現。然而透過許多經濟金融手段,殖民主義的本質仍舊呈現在許多國家與地區,只是從船堅砲利的粗暴方法,變成看似優雅許多的資本輸出,但殖民的事實與結果不變、巧取豪奪依然。殖民地的人們生活是艱困的,超時工作所換得的,是惡劣的生活品質,還有低落的價值與尊嚴。這些並不是發生在某個遙遠的年代,或是現代某個遙遠的地區,這就是我們目前此地的處境,《美元圈套》為我們揭露這個多數人甚或政府所「不願面對的真相」。高外匯存底背後的真相《美元圈套》作者王伯達在其第一本作品《民國100年大泡沫》中,以外匯存底的角度解析一九九○年日本資產泡沫的肇端,與同期台灣股市萬點泡沫,以及一九九七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單就外匯存底的思考方向,日本、台灣和席捲亞洲的金融風暴似乎沒有直接的相關,但是若放大格局,將國際政治角力下所影響的貨幣政策,和經濟發展軌跡等考量在內,其實這一些衝擊並非獨立事件,而是緊緊扣連的必然發展。《美元圈套》繼《民國100年大泡沫》之後,為我們從一個更宏觀的制高點指出「是誰在搞鬼?」,我想不僅是品評過往,更希望讀者能夠鑑往知來,為自己的投資決策「趨吉避凶」。我想書名已經告訴大家作者所預設關於「是誰在搞鬼?」的答案了。如果我們回顧日本資產泡沫化導致「失落的二十年」的歷史,會發現此模式跟亞洲四小龍與此刻中國相當一致,就是過分依賴出口導向的經濟結構,創造表面上亮麗的外匯存底,但實質上是透過不斷壓抑匯率與提供廉價勞動力換來的。也就是說,儘管貿易數字亮麗,在亞洲國家們輸出大量的商品物資後,卻沒有使本國貨幣相應的升值,也就是賺了一大堆「看起來是美金的紙」後,本國貨幣的購買力完全沒有提升,對亞洲民眾而言,辛勤工作的結果卻使錢愈來愈不值錢,經濟壓力愈來愈沉重。加上全世界大宗物資均以美元計價,在美元疲弱的情況,物資價格自然飛漲,而且美元當年逕行脫離「金本位」的協定,使得美國成為全世界唯一可以透過印鈔票解決國內問題的國家。美國大量輸出美元,就等於向全世界輸出通貨膨脹,回頭對照一直以壓抑匯率賺取外匯存底的國家,此時只要美國國內經濟問題得到緩解,重啟升息的循環,美元走強後,相應的亞洲貨幣會更沒價值。殖民經濟 亞洲國家首當其衝這樣的「雙挫衝突」下,不只是影響了人民經濟,更改變了社會現象。少子化與老年化就是一個典型的呈現,從日本、台灣、南韓、新加坡……幾乎陷入同樣的困境,勞動人口降低、政府負債高疊,成了「養不起的未來」。而美國呢?在國內逐漸恢復元氣,利率逐步提升的情況下,美元將有更大的購買力購入更多的資源與人才,進行一次次的「產業升級」。原本為美國服務的亞洲國家因為「外匯存底」代表經濟成長的迷思,此刻國內工資勢必不像以往低廉,所以美國自然把相對低階的工作交由其他勞力更低廉的地區,像是中亞或非洲。我們像不像是被人用完就丟的免洗餐具?真的很令人不舒服!難怪作者稱之為《美元圈套》。然而,這本書不是讓身處「經濟殖民地」的我們徒增無力感的。在《美元圈套》中,雖然絕大部分篇幅在討論美元陷阱的前因後果,從過去亞洲諸國到今日中國的困境,進一步預言中亞與非洲可能的未來,但身為一位財經作家,我仍能感覺到王伯達想表達的殷切提醒與呼籲,例如書中最後提到一般民眾在此大環境下,對於投資決定應有的考量,還有政府在此存亡之秋,應致力於產業升級,而非盲目的追逐匯率與外匯存底的虛幻數字。「美元是我們的貨幣,卻是你們的問題!」這是一九七一年美國從金本位脫離後,時任財政部長康納利所說的話。人家早就講明了,怎麼我們還是不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