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講求中庸之道,何謂中庸?宋明理學傳統闡述中庸的字面意思是:「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如果照此解釋,就是做人做事都取其中而行,不高不低、不左不右、不上不下、不剛不柔,試想,一個領導者風格如此時,會產生什麼樣的情況?舉此次證所稅復徵為例,政府主打實現稅負正義,加稅勢在必行,但又在決策的過程中,想要找到中庸之道,取折衷方式,避免「得罪」某些人的同時,再「滿足」一些人的需求,結果就會落得行政毫無效率可言,政策搖擺不定,此一不確定因素,亦造成資本市場動盪,讓股民損失慘重。想要討好所有的人,結果就是誰也討好不了,在現代講求行事效率的社會中,中庸之道已不符合時代潮流。做決策者行事要果決,當然,決策前的資訊整理、影響評估等必須謹慎為之,廣納意見,既定決策就勇於執行、勇於承擔,這是身為領導者必須有的氣魄。其實孔子也曾說過:「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凡人事萬物皆有偏頗,中庸之道是很難達到的完美境界。聚焦,是最有效率的方式,一開始就定下要做這件事的目的是什麼。例如酒廠要推出一款適合年輕女性喝的酒,經市調後發現必須酒精濃度低、味道偏甜、包裝設計採粉色系,就很清楚消費族群在哪,這時領導者就不能質疑主事者,為何沒打到男性市場?或是指責為何不推出男性也會購買的酒種?如果採中庸之道,就會失去兩邊市場,什麼都要,結果就是什麼也要不到。這是一個分眾的時代,針對目標消費族群設計特定的商品、制訂不同的行銷策略。蘋果很清楚他的iPod要賣給誰,所以採取高價策略,儘管SONY的聲音效果較佳,但被定位為「高品味」的消費者,就是會選擇代表時尚的iPod。宏達電在採行中低價位後,就會面臨「大眾市場」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