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矚目的希臘國會改選結果終於出爐,贊同撙節財政立場的右派新民主黨獲勝,但反撙節的左派聯盟拒絕入閣,讓希臘雖然暫時度過了最危險的時刻,朝野對立的局面並未化解,未來面對歐盟的金援與撙節措施的角力時,仍會偶有雜音。不過脫歐的戲碼已經底定,單就歐盟崩解的戲碼的最壞情況已過,剩下的就看梅克爾對於各國交出財政主權的立場能夠堅持到何種程度。所以儘管西班牙與義大利都有可能遭到空頭打壓,而出現銀行體系的流動性不足危機;但相對於希臘脫歐戲碼,都算是在預期範圍內的利空,暫時可以把焦點移出歐洲。歐盟政治梭哈還有得拖正在墨西哥舉行的G20高峰會,焦點少不了歐債,儘管最新的消息傳出金磚五國願意注資IMF增強防火牆功能,但整體來說,此次的高峰會仍難擺平歐美各國之間的本位主義,尤其是美國總統大選進入緊鑼密鼓階段,更不可能在失業率仍有八%左右的高水準情況下,出手金援歐盟。同樣的情況也曾發生在中國大陸一度曾想金援歐盟,但民意卻認為歐盟的生活水平遠高於一般中國大陸人民,把人民的錢拿去援助先進國家倒不如用在自個兒家,所以才說歐債必須自己解決,而歐債的解決關鍵在德國,偏偏德國的撙節財政立場又是堅定不移,這場政治梭哈還有得拖。六月十九~二十日是FOMC開會的日子,市場聚焦QE2的扭轉操作即將到期,是否有延續或是新的寬鬆貨幣政策(QE3)替代,市場樂觀的預期心理推升了道瓊近期大漲七一八點(圖一),從回測年均價支撐到挑戰季線反壓,市場靜待聯準會的下一步。不過相較於主要經濟體來說,美國自去(二○一一)年下半年以來算是全球經濟的中流砥柱,在歐債與中國大陸GDP失守八%的雙重利空中,吸納了國際游資,讓美元的地位重新抬頭(圖二)。可預期第三季為政策偏多局面基本上這個階段影響美國最重要的變數就是總統大選,在歐巴馬民調不高的情況下,穩定美國現階段經濟局勢,以及提出更多對選民的就業機會有幫助的政策,是主要戰略思維。基於這個觀點,當美國對中國大陸的太陽能產業祭出雙反政策時,中國大陸並沒有像去年之前在第一時間內對槓,靜悄悄的態度不僅是理解歐巴馬目前的處境,同時也因為中美貿易大戰並不是目前北京官方的重點,所以中美兩強各自處理國內的政治領導接班與提振內需是當務之急,因此可預期至少第三季大致是個政策偏多的局面。所以對於台灣而言,國際局勢雖然會有影響,但提振經濟的關鍵還是在政策導向。對台灣未來的經貿布局,馬總統說,第一步是與大陸簽訂ECFA,接著跟第二大貿易夥伴日本先簽投資協議,和第三大貿易夥伴美國的TIFA則要急起直追。很明顯政策的重點在「自由化」,認為台灣經濟的問題在於貿易障礙,於是經建會主委尹啟銘提出黃金十年關鍵驅動力之一就是「開放」。政府將開展第三波經濟自由化,主要透過規劃自由經濟示範區、鬆綁企業經營投資相關法規等做法,掌握全球市場與資源。但是十年前台灣不也是用同樣的思維才會加入WTO嗎?希望藉由加入WTO達到降低關稅、減少貿易障礙,更可讓國內經貿法規與國際接軌,甚至同步化;結果十年後,台灣竟然成為亞洲四小龍之末,甚至是失敗教材,台灣的病灶到底在哪?太過民主以至於多元的聲音反倒成為改革的拉力。經濟不提振 民怨便會累積台灣加入WTO的最大貢獻在於,「制度的改革」遠大過「商品貿易的自由化進出」,結果朝野對立,意識型態的虛耗讓加入WTO之後制度改革法規鬆綁明顯停滯,造成台灣在國際貿易排名上落後給主要競爭對手南韓。再加上中國大陸對於人才勇於投資,一手用重金禮聘、一手用廣大市場可供揮灑的利誘,吸引許多台灣人才過洋發展。這些人才願意離鄉背井並不完全是因為利誘,很大的一部分是對台灣制度上對於人才栽培的長期規劃不夠重視,感到失望而出走。如果台灣社會動輒對於領高薪就等於與肥貓、自肥畫上等號來批判,人才豈能不心灰意冷;而留不住人才又怎能創新呢?如果制定政策不能針對根本問題提出解藥,那基本上跟「口號治國」沒什麼兩樣;事實上,過去國民黨執政時代曾喊出「亞太營運中心」,到了民進黨執政時代也喊個「大投資、大溫暖」計畫,結果這麼多年下來,台灣竟成為南韓與新加坡眼中的負面教材,豈不可悲?遠的不談,就說馬英九總統第一任選舉時喊出的「馬上好、六三三、兩萬點」口號,結果兩萬點在證所稅復徵案的八五○○點起算課徵標準,起碼兩年不可能見到;更別說「每年GDP要成長六%、二○一二年三%失業率、二○一六年GDP達三萬美元」的「六三三」政見已經跳票一半(圖三),經濟提振不起來,自然民怨就會累積。可是如果把責任都歸咎於行政與立法之間的配合度不盡人意,也還是解決不了問題。「知人善用、各盡其責」,當然是對的,但是如果授權給各部會,結果最後的仲裁者還是得總統才能拍板定案的話,那麼,就證明台灣過去的雙首長制度是失敗的,倒不如為台灣長期發展著想,修憲,撥亂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