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走得愈來愈顛躓困頓,固有種種原因,但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我們在作踐人才,使台灣從現在到未來,愈來愈難找到足夠的可用之人,而負責毀棄人才的正是原本為作育英才而設置的教育主管部門。教育官員數十年來一步步毀棄可用的人才,其手段幾可謂無所不用其極。舉其犖犖大者,首先,附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陳腐思想,極度歧視技術教育,近年來更不惜將之全盤消滅。對多數人而言,從小學一至於大學,最後在國內外研習博士課程,投入專門的研究、教育工作,並非其所長,更可能非其所願;他們所期望的,只是能擁有一技之長,獲得穩定的工作機會,而不斷精益求精。但技術日新月異,要讓多數人都能各適其所,學得與其潛力與志趣一致的技術,是十分艱巨的工程;不但需要足夠的教育機構與科別,而且分門別類,必須配置種種設備、儀器、機具,理論與實務兼備的師資,更是不可或缺。然而教育官員卻將絕大多數學校都投入所謂正規教育,尤其在十年教改之後,更變本加厲,使得根本全無條件與意願的年輕人,也在家長與社會的壓力之下投入其中,因而時有「八分上大學」、「錄取率接近一○○%」的笑話令人啼笑皆非。更可歎的是,連原來做為技職教育擎天之柱的許多頂尖名校,也被輕率地改制為科技「大學」,其教師的要求完全忽視技術傳承,只要求外國期刊論文,將這些名校打入大學體系的底層。至於大學體系,則在「教育部大學」的獨裁之下,教育方向、科系、課程、學費、招生人數、薪資等等完全依統一規格僵化管理,復在「唯有出版高」的迷思之下,讓教師忽視教學成效,只求一己升遷,放任學生流連網路、荒疏學習。這樣的教育體系即使尚能培育出少量教育研究人才,卻摧毀了大多數誤上賊船的年輕學子。當教育官員心狠手辣地大規模毀棄可用人才,台灣的未來,也就無端斷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