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青年人失業率,和希臘、義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等歐洲國家幾乎都在五○%以上相比,雖不算高,但仍值得重視及注意,因為台灣即將邁向高齡社會,現在失業的年輕人未來將如何承擔經濟成長的重責大任?必須防患於未然,歐洲現在正在發生的問題值得我們警惕。台灣經濟起飛至今已經數十年,產業面臨轉型困境,職場環境也正經歷很大的轉變。六、七○年代,國際貿易人才最為吃香,所以各大學的國貿系都是第一志願;進入八、九○年代,電子產業起飛,科技人才成為當紅炸子雞。曾幾何時,這樣的盛況也逐漸褪去,從網路到雲端,從硬體到軟體,從硬實力到軟實力,產業對人才的需求也大不同,我常對同仁耳提面命的就是,不跟上時代進步,就等著被淘汰。大家抱怨薪資所得倒退,究其因也是經濟不景氣所致,企業獲利縮水,對於人事成本難以闊綽,就只好人盡其才。而所謂人盡其才就是一人當兩、三人用,耐老闆「操」的人,就能保住飯碗,甚至得以升遷,不耐操的只得掛冠求去,工作一個換過一個,轉來換去,就會發現天下老闆都是一樣的思維,再加上滾石不生苔,最後除了抱怨胸懷大志卻找不到賞識的老闆,也只得加入失業大軍。尤其在教改後廣設大學,學生齊湧至普通大學,學非所用的問題更為嚴重,我認為,重新重視技職教育是扭轉青年人失業率很重要的一環。德國的技職教育非常成功,學校和企業合作無間,是各國競相仿效學習的對象。所以德國的經濟基礎非常扎實,儘管面對金融海嘯,面對歐債問題,經濟很快走出谷底。當Google股價衝破一千美元,而蘋果股價卻只在五百美元左右,曾經一度兩家公司股價在七、八百美元時不相上下,只不過一年時間卻差異如此之大,是不是有什麼值得大家省思?未來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必須站在一個制高點,從產業轉型趨勢來看,才能為自己儲備足夠的競爭力,在職場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