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投資股票跟著日常生活經驗的觀察走就對了,不必理會什麼技術線型、基本面,還是籌碼面,舉凡在搭捷運時,看看每個人手裡滑呀滑的是那個牌子手機占多數,買它或它最主要供應商股票一定賺。這句話好像有道理又好像太簡單,若真如此豈不人人炒股都能賺錢了嗎?有道理的地方是,從觀察「生活經濟」確實能悟出些投資商機來,然而這個資訊是否落後必須考量,其次,就是實質受惠與假像受惠必須能夠分辨,此時就必須搭配基本面的變化,再佐以技術與籌碼量能數據,才會是周全與獲利不二法門。近來寒流一波波,大家都能感受到,太平洋另一端的美國更下探零下四十度超低溫,一位從美國返台的友人甚至以有如電影「明天過後」形容之,或許誇張卻也令人擔心地球暖化帶來的氣候異常。話休煩絮,還是談投資主題,美國冷風暴過後,已有專家預期中國大陸二月以後也會爆發超低溫,台灣企業外銷出口最高占比就是前述兩大經濟體,任何風吹草動往往帶來龐大商機。理周投研部從歷年超低溫風暴時,台廠實質受惠者包括了塑化紡織、汽車與零組件、生技以及宅經濟等類股都有不錯的表現,再從基本面等交叉分析後,挑出最具漲相標的供投資人參考。「生活經濟」看似簡單,卻是每個人每天必須接觸的環節,如果觀察得透徹,想得清楚,那麼也將成為個人理財的重要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