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時面臨「民主化」、「全球化」、「自由化」、「人口老化」的衝擊,及「中國崛起」的矛盾情結下,我們目前中央集權暨集錢的政府制度設計,經過二十年的紛紛擾擾,已經證明,它無法有效的處理這樣空前的挑戰。人民對不斷空轉的政府,也已失去了信任。而我們國家經濟的載體─城市,卻因為缺乏長遠思考的國土區域規劃及「分公司」的設計,在有限的「立法及財稅權」下,既無法有足夠的財源,也無法吸引人才帶領我們脫離困境。創新的兩項精神 分權與整合在失敗主義瀰漫下,老百姓僅能寄望政府的「小確幸」來滿足我們對它的失望。我們自己也因對未來感到無助,而轉趨保守,卻剛好與全球化的社會反其道而行,限制了我們成長的空間。如何突破我們成長的極限,千頭萬緒。但我相信「創新」才是台灣的未來,而創新除了長遠上,我們的社會需要建立一個能夠接受失敗的文化外,最重要的兩項精神就是「分權─Empowerment」與「整合─Integration」。而第一個最需要被創新的對象,也是最難的部分,便是掌握權力及每年三兆元預算的中央及地方政府。最難的原因,因為它是個「壟斷的市場」,而文化上長期以來,又多是「官大學問大」、「少做少錯」、「防弊多於興利」心態。故政府官員雖然鼓勵別人創新,但自己卻很少能「大膽」的自我創新。最新的行政院組織法的調整即是明證。我們看到很少「分權」與「整合」的效果。即使是地方縣市升級或合併,或許完成部分的整合,但卻未被「授權」,只是從「小分公司」變成「大分公司」罷了。授予地方「財政及立法權」解決之道:第一,縮小中央政府的權力,讓它專注某些領域,例如地方無法完成或中央與地方或各地方間彼此有利益衝突的地方,如此它才能發揮專注力及整合執行的效果。第二,整合地方成為幾個區域政府,授予適宜的「財政及立法權」,獨自計算自己的GDP,或幸福指數,讓它們成為獨立的知識經濟體並有資格加入「全球城市」競爭的行列,了解自己應該在全球化的分工體系下,適合扮演什麼角色,擘畫其發展策略,以便有能力去競爭人才、資源及國際企業的進駐。讓各區域政府以「子集團」的地位彼此去競爭,我們自然能看到政府創新的能力,也才能逐漸擺脫「除弊大於興利」的立法心態及「少做少錯」害怕失敗的文化,並排除像現在,地方看誰有能力,去中央政府「捥錢」,幾億、幾百億花掉了,不痛不癢,而中央與地方權責不明之下,彼此猛開支票,讓下一代買單。至少打造二至三座「全球城市」在全球化及自由化下,國家的地位,某種程度已被虛級化,而台灣因主權爭議,更是如此。故縮小它的權力,發揮專注力,刻不容緩。然而,卻因為同樣的原因,如何讓地方發揮「在地全球化」與「全球在地化」的特色突顯重要。它才能在全球化下,因區域各自角色不同,推出自己具有競爭力的經濟政策,但卻較能同時兼顧區域文化、環保及民主的需求。目前,我們只有台北市列入「全球城市」行列。但人口八百萬的瑞士卻擁有兩座全球城市,蘇黎士與日內瓦,加上其首都伯恩以及簽署「巴塞爾協定」的巴塞爾等世界著名的城市。難怪,雖然瑞士有九九%的企業是中小企業,但一直都是全世界排名第一最有競爭力的國家。最主要的原因,便來自於其聯邦制下擁有自主權的城市競爭力。如果台灣能擁有二至三座「全球城市」,相對的其他城市也必定能在水漲船高之下,各自提升競爭力,改善生活條件,而逐漸達到區域均衡的結果。創造一個中央及地方站在均權的條件下,讓它們「必須」在全球化的舞台上各自競爭,「創新」自然而然便成為其DNA的一部分,那麼我們期待的一個強調創新、提升生活品質、重視環保及追求社會平等的社會便能提早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