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在中國歷史上可說是慧星級人物,以其驍勇善戰,率領著蒙古大軍,不僅消滅南宋,入主了當時的中原,更是大舉西征,建立起橫跨歐亞大陸的「元帝國」,而成吉思汗也因而獲得「天可汗」封號。如今台灣也有一批成吉思汗,打著電子新貴的旗幟,揮軍「大中華」市場,並於兩岸三地間建立起其企業王國。
#@1@#時光回溯到民國91年下半年,台北股市在以嚴凱泰為象徵的裕隆(2201)領軍之下,帶動了包括東陽(1319)、大億(1521)、堤維西(1522)、正新(2105),以及寶成(9904)等個股,刮起一股「中國收成股」旋風。所謂中國收成股,除了在大陸市場深耕多年外,並且是真正的開花結果,企業有相當比重獲利,來自於中國大陸市場,與所謂中國「概念」股,是有相當明顯的差別。在中國經濟快速起飛的撐腰下,當時中國收成股可說是台北股市的當紅炸子雞,股價亦呈現倍數成長。就以裕隆來說,短短半年間,股價就從12元低點,急拉到50元以上水準,漲幅超過400%,而大億、堤維西等個股,當時漲幅更是超過600%。不過,不知是否真的是時運不濟,還是造化弄人,正當這些中國收成股炙手可熱之際,突然於92年4月爆發了震驚全球的SARS疫情,不僅立即澆熄中國熱,同時也重創當時中國收成股股價。而在93年4月,更因為中共當局更為了讓大陸經濟降溫,施行一連串「宏觀調控」政策,此舉更讓原本股價處於風雨飄搖的中國收成股雪上加霜。然而,若是從認列大陸收益角度來觀察,原本是股價賴以上漲的動能,來自大陸地區的獲利表現不是停滯,就是逐年衰退。以正新來說,認列大陸收益於91年以18.37億元達到高峰後,就呈現逐年衰退走勢,到去年僅剩下13.9億元,而今年上半年更只剩下5.38億元水準,尚不及去年一半,因此,股價表現節節敗退,並不是沒有道理。另外,像東陽、大億、堤維西等中國收成股,近年受到宏觀調控與原物料價格上漲的衝擊,認列大陸收益不僅成長停滯,像堤維西更出現虧損擴大的窘境。
#@1@#不過,正是所謂長江前浪推後浪,江山待有人才出,當前一批中國收成股「老兵不死,只是淍零」,目前又出現一批以鴻海(2317)、可成(2474)為代表的電子新貴,不畏宏觀調控的壓力,勇敢地向大中華市場揮軍。如今不僅成功的在中國建立其生產基地,來自大中華市場的收益更以跳躍式的速度逐年成長,金額甚至超過台灣母公司數倍。在宏觀調控壓力日益減輕,大中華市場持續成長的環境下,這些電子新貴就如同新興成吉思汗般,將有機會成為未來台股最閃亮的一顆慧星。
#@1@#透過《理財周刊》智庫中心,針對千餘家上市櫃公司在中國大陸的投資,進行電腦篩選與比對,我們設定了3個篩選標準:(1)大陸認列的收益必須超過母公司收益50%,(2)過去3年,大陸收益呈現逐年成長,(3)今年上半年公司獲利已經超越去年全年,並且成長幅度超過50%。在這3個條件下,有20檔股票入選,這些股票出乎意料的不是過去大家耳熟能詳的「中國概念股」,我們特別挑選了5檔值得注意的「新中概股」,讓投資人能夠更清楚了知道,這些公司在中國大陸近年的投資正在顯現獲利中。對於松普(5488)這檔個股,想必很多人一定相當陌生,但是,他在大陸的獲利卻是排名第一,排名2、3的分別是可成、廣明(6188),這些公司等於都是靠中國收益挹注母公司,另外,敦吉(2459)、信音(6126)這2檔獲利明顯成長的股票,無論基本面與技術面都透露出投資價值。這5個在中國賺錢的台灣新老闆,正積極的把人民幣轉化成財富,以後,談到中國概念股,這些「初生之犢」的氣勢,恐怕不會比老字號的中概股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