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甫結束一年一度重要的兩岸產業交流活動──「2005京台論壇」,台灣有許多重量級工商大老都與會參加。包括電機電子公會理事長,也是金寶集團董事長的許勝雄、威盛集團董事長王雪紅、台北101大樓董事長陳敏薰都在其中。根據北京台商協會副會長吳昌鑫的說法,因為2008年北京奧運的腳步逼近,台灣企業界對北京奧運龐大的商機很感興趣,都來進一步表達爭取的意願。當然大陸當局也希望利用這次申辦奧運的機會,多邀請台商共同參與,減輕本身的投資負擔。
#@1@#吳昌鑫表示:「相較於上海累積了許多高科技製造業的設廠,台商到北京的投資多半以服務、金融或是軟體為主。因為這些產業都與大陸政策息息相關,任何一點的變化都足以影響發展,所以大家都寧願與政府決策單位近一些,方便各項的因應。」而根據統計數據來說,至2003年底,北京市台商投資總家數為1,700家,簽約的總金額為21.5億美元。這2項數字雖然不能與台商大量聚集的大陸南方省市如廣東、江蘇、上海等相比,但綜觀華北與東北一帶,北京市的台商家數及投資額已算是規模較大的了。從家數來看,北京僅次於山東與遼寧;而台商投資金額的部分,則次於天津、遼寧與山東。吳昌鑫指出:「雖然北京台商家數並不算少,但由於北京城實在太大,因此相對上北京台商的分布就顯得很散,除了台商較集中的海澱區、朝陽區之外,其他業者則在京城屬於自己的角落裡,各自為著自己的一片天空打拼。」
#@1@#自1982年第1家台商(從事紡織業)正式落腳北京後,台商在北京的家數與投資額便逐年增加。但北京台商似乎有著候鳥般漂泊的不安定性格,讓看遍了多少朝代興衰的北京城,同樣也見證了北京台商的變遷起伏歷程。
#@1@#依照北京市台辦的保守估計,截至2002年9月底,以「純台資」名義投資北京的台商,累計核准的家數為1,868家(不含設立代表處的台商),簽約投資金額為24~25億美元。而且歷來核准登記的台商之中,目前正常開業營運的台商約有700多家,大多集中在海澱區、朝陽區、順義區、平谷區、豐台區等地。另外,資料也顯示,另有約150家較大規模台商、系以維爾京群島、開曼群島、美國、香港等地名義在北京從事投資。「北京台商約有2千家,不過,另外利用當地人頭轉化為內資企業的隱性台商不少,數目可能有500家左右吧!」自己從1993年就來北京投資的吳昌鑫指出。他進一步說到:「據我估計,目前在檯面上正常經營的台商約800家,不過再加上登記為第三地企業與內資型的企業,應有近2千家。以北京台商聚集最多的海澱區為例,當地台商約200家,但若把隱性台商也算上,家數可能還要再膨脹1倍。」
#@1@#吳昌鑫在長期觀察北京台商的投資歷程與現況,歸納出了下列的7項特點:1、台商在北京設立辦事處與代表處者多。目前在北京設立辦事處與代表處的台灣企業高達95家,其中不乏頗為知名的台灣企業,如合庫、國壽、富邦、長榮、華航等。許多台商在北京設立辦事處的重要考量,在於希望獲取第一手的政策消息,同時也替企業打點在北京關係。所以,即使在北京的營業額並不高,台商還是要竭盡所能的爭取設立在北京的據點。2、合資案例仍是三分天下有其二。北京市台辦表示,在累計通過審批的1,800多家台商中,合資者占1,200多家,是目前排名第一的投資型態,而獨資者僅有600多家。不過,目前以獨資型態進入北京投資的台商數目有逐漸增多的趨勢。其主要原因是大陸的政策目前對台資企業越來越開放,因此,台商不需要再以合資的身分進入市場,除了節省尋找當地合作夥伴的麻煩之外,也降低了成本的支出。3、一二三產業齊備。在北京投資的台商當中,屬於第2產業的製造業仍有一定份量,但台商工廠普遍較小,且多位於離城區較遠的近郊區或遠郊區,而電子、IT產業是其中的一大特色,占北京台商製造業高達50~60%的比重。而除製造業外,投資餐飲、娛樂、房地產、婚紗攝影等第3產業的服務業台商也不少,IT軟體設計與服務業者也有一席之地。投資第1產業的農業台商則較少,僅有30幾家。且多半是作為大型食品工廠的上游供貨商,如統一、康師傅等。
#@1@#4、從事房地產、科技業與服務業的台商逐漸抬頭。隨著台商投資型態的改變,北京的城市特性及其本身在發展上的需要,讓從事房地產、科技業與服務業的台商有了較大施展手腳的空間。吳昌鑫表示:「由於承辦2008年奧運,北京城必須要做出一番大的改變,在這個過程中,這幾類台商仍有機會好好發揮。」目前北京計畫投入奧運建設的總預算高達1,800億人民幣,相當於7,300億台幣。而為了奧運所投入的建設行業從房地產業、資訊業、旅遊業,到通訊業、農業、甚至是媒體的廣告業,都可以分一杯羹。因此商機無限,讓各國的商人都躍躍欲試。5、台商從事研發設計是另一項重點。由於北京擁有為數眾多的優秀人才,因此不少台商都把研發基地擺在北京,這種現象尤其以科技業最為明顯,如宏碁、英業達、威盛、研華、遠見……等。另外,不少標榜「動腦子」的創意人士也會來到北京,如廣告業界的工作者。6、與河北省成為「前店後廠」模式。有些台商雖然住在北京,公司也在北京,但工廠卻設在離北京市較近的河北省轄區;或是在北京或河北兩地設立有相關聯性的工廠。而這種「北京前店,河北後廠,進出口走天津」的區域運作模式,對北京台商而言並不陌生。7、台灣年輕人開始到北京創業。吳鑫昌指出:「最近台商投資北京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即幾個台灣年輕人各自湊了一些錢之後,就來北京創業了,而他們所投資的行業種類則五花八門,有釣蝦場、餐飲店、賣紅豆餅與鹹酥雞的小攤販……等。」據說,日前就有幾個台灣年輕人所創立的攤子來台商協會申請登記。他們總共有4個攤子,而平均一個攤子一天的營業額就有500元人民幣,合計一天可賣超過2,000元,算是相當不錯的小額投資了。
#@1@#吳鑫昌表示:「在許多舊的台商『熄燈』離去後,後一批到的台商懷抱著新的期盼,將他們的腳步踩踏在『前輩』們離開的腳印上,繼續建構著台商對於紫禁城仍未消逝的夢想。」在歷史感與現代感交雜的北京城裡,台商們穿梭在街頭,一面仰首嗅著空氣中的政治氣味有無任何微妙的變化,另一面則是低頭尋索著任何一種可以賺錢的商機。甚至有些曾經在北京跌過跤、吃過虧的老台商,也會悄悄的在這城市的某處等待機會,伺機而動,準備東山再起。這象徵著台商對於北京商機的一種執著。BOX1- 台商北京投資史5大階段1990年之前:台商開始「登陸」北京,但數目不多,前來投資者規模較小,且大多數為注重勞力與土地成本的傳統產業。1990~1994年:為台商投資北京的第1個高峰期,特別是在1992年初,鄧小平南巡之後,台商家數急速上升。當時前來投資者大多以經營食品加工、餐飲業、娛樂業為主。1995~1996年:這2年台商投資呈現下滑,主要是受台海飛彈危機所影響,當時兩岸政治關係緊張,也使台商的心情大受影響。1997~2000年:台商投資呈現平穩上升的趨勢,台灣房地產業者與電子科技業者開始有計畫的前進北京,尋求市場。2000年以後:因北京申奧成功,連帶啟動了龐大的商機,更加速吸引台商前來北京探路。這段時間以金融、保險業者的到來較引人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