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依照任何標準來衡量,唐慶東(Aaron Tong)都算是一個成功的人物。他曾經擔任摩托羅拉手機部門中國區的高階主管,當時年薪高達10多萬美元,此外,他還在新加坡和美國工作過一段時間。但在2年前,當中國大陸第3大個人電腦製造商TCL詢問唐慶東是否願意接受副總裁一職時,他毫不猶豫選擇了跳槽。TCL為唐慶東提供的薪水和股權的確誘人,但這並不是他投效TCL的主要原因。「TCL給了我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工作,」42歲的唐慶東說,「與跨國公司相比,在中國企業我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唐慶東並不是唯一一位由跨國公司跳槽到本土企業的中國經理人。例如,盛大總裁唐駿曾經擔任微軟大中華區總裁;聯想企業通訊部門主管蔡吉恩(Jean Cai)曾在奧美全球公司和通用電器(General Electric)任職多年;電信設備廠商華為曾經從摩托羅拉和諾基亞挖角多位員工;海爾、中國網通以及華晨汽車則從麥肯錫、科爾尼以及波士頓諮詢集團(Boston Consulting Group)挖來數名職員。「我們經常為跨國公司如何留住它們最好的人才,提供建議。」國際獵人頭公司億康先達國際公司(Egon Zehnder)合夥人比爾‧亨德森(Bill Henderson)表示。
#@1@#5年前,幾乎沒有任何一位白領階級員工願意離開外商企業,跳槽到一家本土公司,如今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2000年,在獵人頭公司海德思哲(Heidrick & Struggles)經手的中國經理人中,被中國本土公司招聘的,只有2到3成,而目前這一比例提高到6到7成。海德思哲公司合夥人史蒂夫.穆林傑(Steve Mullinjer)表示,「中國本土企業已經有能力招聘到最優秀的人才。」中國經理人普遍認為,為本土企業工作意味著他們可以承擔更重要的責任,並做出更大的貢獻,也許這正是34歲的伍賢勇離開寶鹼公司(P & G),轉戰中國最大運動用品公司李寧的最主要原因。2004年,伍賢勇離開了工作了9年之久的寶鹼,跳槽到李寧擔任行銷副總裁,此外,他還負責李寧公司的國際業務。伍賢勇表示:「李寧公司可以提供我提供更好的工作平臺。我不僅負責管理一個品牌,我還負責體育行銷、比賽、公關乃至研發。」事實上,李寧公司擁有一支完全國際化的團隊,其主管銷售的副總裁來自於雅芳,主管鞋類的副總裁來自耐吉,首席財務長則來自新聞集團路透社。
#@1@#中國企業積極邁向國際化,是促成這一轉變的最主要因素,因為聘請具有跨國企業工作經驗的高階主管,有助於中國企業進軍國際市場時更加無往不利。例如,為了更好的完成擴張計畫,中國第2大零售商國美電器,今年1月聘請前摩根史坦利(Morgan Stanley)旗下併購團隊的副總裁,現年37歲的翁賢偉擔任首席戰略長兼財務指導。擁有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生物物理學博士學位的翁賢偉表示:「當一家公司發展到一定規模時,應當考慮的並不僅僅是在哪裡開設下一家分店。」儘管多數的中國經理人在跳槽到本土公司後,薪酬都有所減少,但他們所獲得的選擇權,足以彌補經濟上的損失。隨著愈來愈多中國私人公司計畫赴海外上市,這一現象又更加明顯。例如,鄧康明離開微軟,加入中國拍賣網站阿里巴巴之後,薪酬減少了2成,但他獲得了為數不少的阿里巴巴股權;周東蕾2年前離開日本軟體銀行基礎基金,加入盛大後薪酬減少了35%,但是她體認到:「盛大吸引我的並不是薪酬,而是發展機會。」
#@1@#當然,要吸引人才跳槽,不可諱言,薪資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這一點在人才吃緊的財經領域特別明顯。海德思哲公司表示,有一家外商銀行和2家本土企業,為了招聘一位中國銀行的資深幹部,展開搶人大作戰,這位資深幹部的年薪,在6個月內由7萬美元一路加碼到了18萬美元。最後,這位資深幹部選擇落腳在一家本土企業擔任財務長。 為吸引更多人才加入,中國國有企業也不惜砸下重金。例如,中國第2大人壽保險公司──平安保險,從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和美國國際集團(AIG)聘請了多位經理人,平安保險願意為這些管理人支付的薪水比原來普遍高出了5成。不久前,平安保險剛剛聘請了一位在一家國際銀行有5年工作經驗的經理人,年薪高達6.5萬美元,比他之前的薪酬高出了4成。
#@1@#中國本土企業求才若渴,還把目光瞄準海外招兵買馬。例如,微創醫療器械(上海)有限公司執行長張一(Michael Zhang),以及主管業務開發和戰略規劃的副總裁趙瑞林都是來自海外知名企業。其中,37歲的張一曾經在全球頂尖心血管醫療設備開發商Guidant工作過4年的時間,而33歲、擁有哈佛大學博士學位的趙瑞林曾經是世界最大的醫療設備製造商美敦力(Medtronic)公司的一員。趙瑞林目前的年薪為6萬美元,僅僅相當於他在美敦力薪酬的一半。但他不以為篤:「在微創,我承擔著更大的責任,為這家公司工作非常有趣。」 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中國本土企業向跨國外商企業招兵買馬,這一趨勢並不會停止。麥肯錫預測,未來5年內,中國所需要的高階主管缺額總計7.5萬名,而目前到位的卻僅有5千名。這場跨國公司與中國本土企業之間的人才爭奪戰,才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