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LED(發光二極體)亮度提升,及成本不斷下降,LED在包括了手機、顯示器背光源,與汽車電子3大應用領域的滲透率越來越高。2002年南韓三星(Samsung)率先採用藍光LED作為手機按鍵背光源,掀開LED大量用於手機序幕,根據國科會科技產業資訊室表示,一般手機上應用的LED為4類,第1類來電顯示燈與第2類相機手機用的閃光燈,約各使用1顆LED,第3類為顯示器背光源,約使用2~6顆,而第4類為按鍵背光源,約使用6~10顆,因此,一般手機最少需要8~10顆LED,至於高階機種如3G手機使用量可高達19~20顆。
#@1@#手機市場一直與台灣LED業者營收成長息息相關,台灣廠商很早即跨入手機市場,其中,以第4類應用占LED出貨比重最高,不過,由於第4類滲透率已高,加上LED價格快速下滑,因此利潤僅可支撐業者生存。所以,驅動LED業者營收成長力量將來自於第2類閃光燈與第3類顯示器背光源應用,以及高階手機出貨量提高,不過要作為閃光燈和顯示器背光源的LED必須是高亮度的白光LED,因此,具有生產高亮度LED能力與經過大廠授權的業者才有機會分食大餅。從台北秋季電子展,業者所展出的一系列產品中可看出,3G應用市場已開始起飛,由於3G需要顯示效果更佳的顯示器來呈現多媒體畫面,因此3G手機捨棄低階手機用的STN-LCD面板,改採顯示效果更佳的TFT-LCD面板,而TFT-LCD的價值必須用高亮度白光LED才能突顯。所以,今年下半年具備3G、相機功能的手機出貨比重將明顯攀升,白光LED出貨表現也將跟著發光發熱,亦暗示高亮度白光LED作為中、小尺寸顯示器背光源時代已經正式來臨,將是2005年下半年至2006年帶動LED市場成長的一大驅動力。
#@1@#除了手機市場帶動成長之外,LED在顯示器背光源上的應用上也日趨成熟。在環保聲浪日益高漲,以及歐盟電子電機設備中危害物質禁用指令(RoHS)將於明年7月正式上路,凡含有鉛、汞、鎘等有害物質等產品將禁止輸入歐洲市場,因此,目前LCD顯示器背光源的冷陰極管將有機會被LED所取代。隨著LCD TV市場起飛,大尺寸產品亦成為下波主波產品。然而隨著顯示器尺寸每增加1倍,以目前所採用的發光技術推估,白光LED的使用量將是以超過2倍的速度增加,因此,愈往大型LCD尺寸面板發展,所需LED將比原有的手機面板背光源市場大上好幾倍。對於高亮度LED未來的發展趨勢,台灣多家業者不約而同表示,2005年下半年採用LED作為中小尺寸面板背光源的市場將起飛,2006年之後將有機會進一步搶攻大尺寸面板用的背光模組市場,但仍需視價格與散熱的問題能否順利排除而定。就目前32寸面板來看,以RGB三色LED為發光源的背光模組價格,仍較一般冷陰極管(CCFL)貴5倍,預估明年第2季兩者價差可縮減為2倍,而接近1倍時,將可開始取代CCFL產品,億光在日前第3季法說會中表示,NB採用LED作為背光源的速度優於預期,預估明年第2季可開始出貨,顯示業者已開始揮軍NB用顯示器背光源市場。
#@1@#另一個被受期待的應用領域為汽車市場,目前在汽車市場上的LED用量,僅占整體LED用量的5%,且尚有價格過高和散熱兩大癥結需要解決。目前白光LED每流明的成本約1美元,相較於燈泡每流明不到0.01美元,兩者相差有100倍之多。不過,隨著歐、日等LED大廠逐漸開放白光LED專利授權,業者大量生產之後,兩者的差距很快就能拉近;另一個癥結點,散熱問題則讓業者更為頭疼,車用LED需要較高的電流,較高的電流會導致LED溫度上升,一旦溫度超過攝氏120度,LED光源會開始變得暗淡,逐漸失去發光效用。因此,LED業者必須研發出能用較低電流實現更高亮度的晶片、採用更為周密的封裝技術,或者運用散熱片等方式來解決散熱問題。因此,散熱將是未來LED車燈能否成為主流以及可否順利量產的重要課題。
#@1@#LED挾著省油、亮燈時間縮短、小型化、使用壽命較長、設計彈性化等優勢,過去幾年來一直穩定的滲入汽車後照燈市場,特別是應用於汽車中央的第3剎車燈,未來將逐步擴展到汽車內部的儀錶板、音響指示燈、閱讀燈和外部的剎車燈、尾燈、側燈,最終以朝向汽車前燈裝置為目標。目前每輛汽車約需使用200~300顆的LED,以2000年全球新車市場需求約5,300萬台計算,可得出車用市場每年的LED需求量約為106億顆,商機相當龐大。不過,國際車廠的認證時間曠日費時,成為LED廠商切入車用市場的一大絆腳石,但由LED大廠億光(2393)在第3季法說會上表示,公司已經通過國際大廠的認證,透露出LED業者大舉進軍車用市場的日子不遠了。除了手機產業、顯示器背光源產業和汽車業3大領域外,廣告看板、交通資訊顯示器也是LED積極逐鹿的市場,終極市場為取代日光燈、鎢絲燈,成為人類最主要的照明光源,是帶動LED產業成長的最大驅動力,不過除了價格外尚有亮度問題待突破,目前日商生產的白光LED發光效率約在30~40lm/W與螢光燈管發光效率仍有差距,若能持續提升達到室內照明60 lm/W 以上,室外照明100 lm/W以上,則有機會進入傳統照明市場,成為全球市場新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