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股市處於反彈走勢,金融卻相對弱勢,歐洲德意志銀行、美國摩根大通財報皆傳出虧損,台灣的金融業也出現衰退疑慮,未來走勢值得投資人密切留意。近兩個月以來,金融市場似乎對於八月份的全球股災慘狀都已不復記憶,包括新興市場、日本、美國以及歐元區等經濟體都出現一波不算弱的彈幅,尤其是美國股市在聯準會升息機率渺茫之後,更是出現明顯的上漲態勢,又再次回到過去幾年「美元弱,股市強」的慣性。美國股市的領漲,對於全球股市來說當然是一大利多消息,至少在資產價值的穩定上有著安定全球投資人的效果,不過,如果真的細究其經濟表現,對於未來美股的持續上攻,其實並不會讓投資人抱有太大的希望。熱錢回流 資金行情?逃命波?聯準會之所以不升息,其原因就在於經濟體復甦疲弱,過去幾期的周刊中,筆者不斷地提到美國在總體經濟表現的弱勢,就公布數據來看,似乎只有失業率有達到原先聯準會(Fed)所預設五%的目標,但是其他的經濟數據幾乎都是乏善可陳,甚至近幾次公布的數字又開始呈現下滑。根據「菲利浦曲線」的理論,短期內只要能夠讓失業率下滑,將會刺激物價上漲,因而產生通貨膨脹,但是這個現象目前仍未見到,使聯準會離升息之路越來越遠;尤其近兩周以來所公布的經濟數據持續惡化,市場更預期美國將可能直接透過實施「負利率」政策,再次重回量化寬鬆(QE)的懷抱。當然,這樣的論調一出,美元指數近期開始出現明顯的下跌,甚至在技術面上還出現了季線與年線的高檔死亡交叉的轉空訊號。而美元指數的轉弱,對於以美元報價的大宗商品原物料的報價就相對有利,可以看到,無論是原油、農產品、基本金屬以及貴金屬等,近期皆強勁走揚,甚至在匯率市場也出現同樣的狀況,歐元、日圓的走升,以及新興市場匯率快速回到八月份股災之前的起跌位置,都可以明顯看到因為不升息,資金又開始流入的現象。
深陷流動性陷阱 貨幣政策欲振乏力這次的資金流入,是中長期的買盤回籠,還是短線的「沾醬油」買盤?一般來說,中長期的資金流入是因為看好該區域的中長線基本面成長實力,未來新興市場、大宗商品原物料市場能否就此回升,還得持續觀察,因為國際貨幣基金(IMF)日前發布調降全球明年經濟成長率,尤其對於新興市場的前景不明產生疑慮,所以先將流入新興市場的資金定位為短線。不過,只要有資金流入,就會出現所謂的金融資產價格的波動,也就是造成這次全球股市反彈的主要原因。如果以正常的邏輯來分析現在的全球經濟體發展,不難發現,其實在全球主要經濟體都在量化寬鬆的情況之下,其效果等於互相抵銷,當然,這是較為簡單的說法,正確來說,是全球的貨幣政策已經深陷「流動性陷阱」的泥淖無法自拔。這個原本由經濟學家凱因斯所提出來的貨幣「流動性陷阱」,描述的是當貨幣政策持續寬鬆卻無法讓利率持續下降,所以在這個時候的貨幣政策是無效的,必須要透過政府干預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才能夠透過IS-LM模型脫離「流動性陷阱」。近期在美國聯準會的成員中卻開始提出「負利率」的想法,打算向歐元區的負利率政策靠攏,到目前為止,歐元區的負利率政策並沒有改變,最近德國五年期公債利率仍然是以負利率掛帥,這種做法也已經開始在美國聯準會成員中廣被討論。
有效需求減少 金融業獲利下滑自從九月利率決策會議有成員提出「負利率」之後,已經成為市場討論的話題,並不是討論接下來何時升息,這個風向球的明顯轉變,將可能為美國金融市場埋下未來金融風暴的最大隱憂。近兩周以來歐美企業密集進入財報公布期,當然全球對企業獲利的預期了不起就是持平,其實大部分的企業獲利都受到全球有效需求減少的影響而下滑,其中最值得觀察的就是金融業的獲利變化。 金融的本業,是利用存款與貸款利率之間的利差以及時間的落差來賺取獲利,貸款規模及利率水準的好壞直接決定金融業的獲利水準,如果要知道接下來企業是否有意擴張業務,其獲利狀況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觀察指標。
龍頭示警 低利率將重創金融業上一期(七九○期)曾經提到歐洲最大銀行─德意志銀行,在第三季財報中出現了高達七十億美元的虧損,最主要是來自於呆帳的提列,也就是大部分都是無法回收的債權。無獨有偶,在美國的摩根大通(JP. Morgan)財報也出現獲利衰退,同時摩根大通也對市場示警,表示目前全球處於低利率的環境過久,對銀行業而言,最重要的利差空間已經被壓縮到相當有限,過低的借貸成本對於企業雖然具有融通的寬鬆效果,然而在全球有效需求持續下滑的過程中,企業獲利受到影響,償債能力下降,對於放貸的銀行將會是個不定時炸彈,德意志銀行的債務減記就是最好的例證。尤其歐洲已經進入負利率的時代,簡單來說,企業到銀行借錢,銀行不但不收利息,還補貼利息給借貸資金的企業;同時去銀行存錢的存戶,不但收不到利息,還會被加收存款的管理費用,等於存款戶替銀行付錢補貼給借款人,這種做法早已經是不合理的銀行運作模式。如此一來,對於存款人而言,寧可保有現金也不願將錢存到銀行,銀行的可放貸資金將一點一滴地消逝(原本銀行的放貸資金就是來自於存款,現在存款減少,可貸放資金自然就會越來越有限),再加上利差減少,企業又處於倒債風險高的景氣循環之中(反正借錢成本這麼低,不借白不借,借完之後撐不住就惡性倒閉,或是企業刻意掏空等造成銀行呆帳),金融業的風險正在不斷地升高。最近市場正在討論美國聯準會的利率決策,是否會透過負利率的方式再次對市場實施寬鬆貨幣政策,根據目前的經濟數據表現來看,不貿然升息是對的,但是否要透過「負利率」如此極端的手段再次寬鬆,仍然值得深思。一旦實施負利率政策,未來可以預期的是,如果全球景氣持續不振,金融業很有可能成為下一隻全球市場中最大的黑天鵝!猶記得當初雷曼兄弟在宣布破產前,早就已經宣布鉅額虧損,市場當時並未在意;一個月之後,雷曼兄弟宣布破產,金融海嘯席捲而來,不禁令人憂心是否歷史又要重演。同樣地,台灣的金融業雖然在前三季都繳出亮眼的獲利數字,不過仔細觀察海外的OBU業務,已經開始因為企業資金需求減少而呈現衰退,這項平均占國銀約三成的業務開始出現衰退,對未來的國銀獲利有較大的影響,再加上九月才宣布降息,以及美國聯準會的不升息,使原先下半年利差水準能夠擴大的期待落空,本業經營相對來說難度增加。
台灣金融業光鮮獲利背後 暗藏危機另外,國銀的財富管理業務同樣也面臨全球投資環境波動增加所帶來的風險,其中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減損可能是未來引爆國銀獲利大幅衰退的主因之一,否則為何全球的金融股在這波反彈的行情都相對弱勢?總體來說,根據貨幣數量學說,當全球處於低利率環境時,通常全球的金融資產價格都處於高檔,應該要賣掉手上的金融資產,持有現金等待金融資產下跌時再行買進。的確,雖然現在看起來全球股市都在反彈當中,台股幾乎是全球股市中的強中強,強到已經要出現月、季線的黃金交叉。不過,在全球金融環境的結構中,台股通常是跟隨而非領先,如果出現慣性改變一定伴隨著風險,等到歐美股市調整腳步之後,台股是領跌還是持續領漲,關鍵就在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