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三五計畫推敲,台商在醫療服務、消費升級領域有相當優勢,其中生技股營收來自中國大陸,並積極布局投資或策盟者,投資人可密切追蹤。高速成長的巨獸,內分泌失調,需要調結構,調整過程將影響全世界,有壓力但也帶來機會,消費市場將是成長重心。Q3中國GDP增速新低 換個視角仍驚艷十月十九日中國官方公布了第三季的GDP與九月的實體經濟數據:第三季GDP年增為六.九%,創下二○○九年第二季以來的新低,但優於市場預期的六.八%,若與第二季比較則為季增一.八%;經濟增長速度雖創新低,但投資人需要留意的是,基期的不同,我們需要用不同角度思考。二○○九年中國的GDP總量為三三.五三兆人民幣,而二○一四年中國的GDP總量已來到六三.六四兆人民幣(約當十.三八兆美元),以這樣的體量規模,只要能成長五%以上,都應該肅然起敬。以台灣二○一四年的GDP為五二九六億美元為基準,中國大陸只要GDP成長五.一%,總量就等於多一個台灣;假設今年到二○二○年中國大陸都能保持六%的年增長,台灣GDP保持二%的年增長基礎,則二○二○年中國GDP總量將增加七.二八個台灣,沒錯,就是增加超過七個台灣,更何況台灣增長二%都仍須努力。每年GDP總量增加超過一個台灣的怪獸,必然會內分泌失調,難怪需要調結構,這個調整過程,必將影響全世界。這種巨獸就在我們旁邊,我們能不認真面對嗎?中國未來GDP年增率六~七%是新常態,而且主角互換,第二產業(製造、建築)下,第三產業(服務)上,資本市場部分板塊仍存在誘人的投資機會。中國第三季在實體經濟的部分,工業生產年增率五.七%,固定投資累計年增率為一○.三%,分別低於第二季的六.一%和一○.九%,亦低於市場預期的六%和一○.八%,唯有社會零售銷售年增為一○.九%,高於市場預期和前值的一○.八%,持續的、穩定的大幅增長。不論市場是否有所質疑,顯然中國正按照既有政策持續轉型中,重點是到目前為止尚未出現因調結構而出現經濟增長失速的現象,對全球而言,著實是一件好消息。日前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副行長易綱提到,大陸未來三至五年,有能力保持年度經濟增長大約六~七%。易綱的談話似乎在向投資人說明,六~七%的成長水準是大陸經濟的「新常態」。筆者認為這雖創下大陸二十年來最慢增長速度,但仍凌駕其他主要經濟體,以西方國家的標準而言仍屬驚艷,相對投資人來說,代表在資本市場某些板塊存在著十分誘人的投資機會。從已公布的三大產業對GDP累計同比的變動來看,目前中國GDP增速的下降,主要是第二產業(製造業、建築業)增長率大幅滑落所致。以前三季中國生產總值(GDP)四十八兆七七七四億人民幣,年增長六.九%。分季度看,第一季度年增七.○%,第二季度年增七.○%,第三季度年增六.九%。分產業看,第一產業(農、漁、採礦等)三兆九一九五億元,年增三.八%;第二產業(製造、建築)十九兆七七九九億元,年增六.○%;第三產業(服務業)二十五兆七七九億元,年增八.四%。產業結構正朝著中央政策目標持續優化,由工業主導轉向由服務業主導的趨勢非常明確。台商軟實力堅強 醫療服務及消費升級領域亮眼中國目前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已達五一.四%,比去年同期高出二.三個百分點,服務業生產總值年增長八.四%也高於整體GDP增長率,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已達到五八.四%,較去年同期提高九.三個百分點,這是中國政府調結構執行力的展現,也是影響全亞洲甚至是全球產業趨勢的重大因素之一。投資人不要再以製造業的思維鑽牛角尖了,以十三五計劃逐一推敲,台商在醫療服務、消費升級領域具有相當優勢及機會,不要忽視台灣的軟實力。過去台商的強項是生產製造,不只未來會面臨全球需求不足、中國產能過剩的壓力,甚至於因為技術升級過慢,製造業供應鏈可能大半被陸廠所取代。日前有一則訊息,全球半導體巨擘英特爾(Intel)宣布斥資至少三十五億美元,將於中國大陸遼寧省大連的產線升級成最先進的3D-NAND快閃記憶體晶片。預計將在未來三至五年內投入至少三十五億美元,整體投資額最高可能達到五十五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八一八億元),創下該公司在中國投資金額新高紀錄。連台灣產值最大、最有競爭力的半導體族群,未來都將面臨巨大壓力。可見台灣的產業結構如果沒有跟著轉型,中國龐大的內需市場,不論再怎麼快速增長都將與台灣無關。台商在未來能否吃到中國消費升級的巨大市場攸關緊要,舉凡醫療服務、開放二胎、消費服務升級、自動化整體解決方案等,都有台商可著墨的空間。中國已成為全球旅遊收支最大逆差國。為何日漸增長的消費力無法在大陸國內有效釋放?以台灣服務業長期累積的文化底蘊而言,有可以發揮的大機會。中國經過二十年的發展,人民富有了,吃得好、穿得好不在話下,甚至不論出境旅遊人數、人均消費額,中國都常態性位居世界首位,已成為全球旅遊收支最大逆差國。從二○○九年旅遊收支轉為逆差,到二○一二年逆差額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再到二○一四年逆差額突破一千億美元。為何日漸增長的消費力無法在國內有效釋放?其實跨境消費的高速增長,反映的是國人生活的客觀需求和消費的升級,在大陸境內難以滿足人民,這在台灣過去發展過程中也發生過。如果時常往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的旅客,一定會感受到其消費物價水平已在台北之上,但論及服務品質可能還有落差,整體而言就是俗話說的C/P值不如台灣,否則,台灣的美食不會馳名全球。是關於醫療相關的量與質都還有非常大的進步空間,這將是台灣的機會。全球醫藥管理、研發、製造標準、醫療服務流程還是以美國為標竿,許多方面與製造業不同,加上智財權、人才培育等問題很難在短時間大量複製,對於台商來說比較沒有紅色供應鏈的問題。隨著中國中產家庭的收入增加,對品質更佳的醫療保健治療更為關注。銀髮族人口逾億 醫療保健需求大就社會結構而言,二○一五年中國大陸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將達一億三千萬,約為總人口數的一○%,因此預期老化相關疾病之藥品與醫材需求將會增加。且根據專業機構BioSpectrum報導,中國目前罹患糖尿病人口約為四千萬,被診斷患有高血壓的人口也約有一億,因此相關藥品與相關居家照護之醫材需求亦會增加。麥肯錫預期中國到二○二○年時,醫療支出將高達一兆美元,換算為複合年成長率是GDP的兩倍以上。我國的醫療供應具有優質平價之基礎利基,若是廣告行銷能持續有利宣傳,並進一步藉由簽證的鬆綁、結合我國優勢醫療服務,口耳相傳的市場擴散性相當值得期待。另外,國內生技股的營收中有來自於中國大陸者,有積極布局投資或策略聯盟者都將是投資人應密切追蹤的標的,例如佳醫(4104)、東洋(4105)、聯合(4129)、F-麗豐(4137)、F-康聯(4144)、F-合富(4745)、F-佐登(4190)、F-康友(6452)、日友(8341)、大江(8436)、神隆(1789)、生達(1720)、友華(4120)等公司都是在對的趨勢上再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