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股東長期持股比例不高,台股相對陸股本益比偏低,甚至低於淨值,提供市場絕佳的併購機會,只要陸資出手,很有可能被入股或併購。隨著中國政府傾全國之力要發展半導體產業,加上市場大的優勢,「打不過就買下來」,也成了中國企業面對外國企業的策略,而台廠因為股市表現不佳,整體上市櫃公司的本益比都偏低,股價自然也無法反映企業真實價值,最後就成為中國企業最佳的併購對象。紫光集團瘋併購 動見觀瞻中國清華紫光集團,對大多數台灣人來說,是一個印象相當模糊,也常常會被人家把他跟中國清華同方集團搞混的中國企業,除了在二○一三年及二○一四年,因為併購了IC設計廠展訊通信及銳迪科微電子,而一度出現在新聞媒體版面外,在其他的時間,幾乎沒有太多的新聞露出。不過到了二○一五年,清華紫光集團的曝光度卻突然大增,也讓外界見識到中國企業強大的併購企圖心。首先是在七月,傳出清華紫光將以每股二一美元的價格、總額二三○億美元,向美國記憶體大廠美光(Micron)提出收購協議,不過最後無疾而終。到了九月,清華紫光反倒以總額三七.七五億美元的價格,收購美國硬碟廠WD(Western Digital,威騰)一五%股權。十月底,清華紫光再以每股七五元,總額一九四億元新台幣,將取得台灣記憶體封裝廠力成(6239)二五%股權。產業人士指出,這一切的動作,看起來都是屬於單一企業的行為,而清華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對於外界傳言背後有中國在指導,也是直接予以否認,強調一切的半導體併購都是企業商業考量後的行為,非中國政府所授意。不過從趙偉國的發言,包括﹁商業是對等的,你不對大陸半導體開放投資,我們只能去台灣挖人…,「台灣既然不讓我們投資,我們就禁止在台灣生產的產品在大陸銷售…」,又讓人懷疑背後的藏鏡人,其實就是中國官方。時間回到二○一四年,中國發布了「國家積體電路產業計畫」(中國簡稱大基金),將大舉砸下一二○○億元人民幣來發展半導體產業。當時市場也傳言,中國要透過挖角,來衝刺半導體產業,畢竟這樣是最快的方式,也因此,中國企業開始到全球各地尋找可能合適的併購對象。產業人士指出,跟以往不同的是,過去中國併購主要是鎖定品牌廠商,這次中國幾乎都把對象轉向到了關鍵零組件產業,像是半導體、記憶體、被動元件,這顯示,在市場跟品牌都已具備下,中國設定的目標就是要打造完整的產業供應鏈。鴻海(2317)董事長郭台銘也曾指出,其實台灣及日本,都屬於自由資本主義,相較之下,包括韓國及中國,就某部分來說,屬於國家資本主義。他們是用國家的資本來跟其他國家的企業競爭,因此就競爭基礎上,台灣及日本的企業在先天上是比較不利的。儘管中國人口紅利已不如以往的豐富,但不可諱言的是,中國仍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這樣的市場優勢,讓中國可以培養出許多品牌企業。相較之下,台灣的品牌廠商經營困難度就相當高,一方面是因為台灣本身市場不大,另一方面,台灣人對於外來品牌的接受度也很高,並不會因為是台灣自有品牌就特別支持,這點跟中國及韓國的民情就有很大的差別。品牌飽受抄襲 生技業較不受干擾一位醫療器材設備廠高層表示,中國的市場極大,這是事實,而且市場大到可以讓中國廠商不斷的嘗試,產品有問題就改,一次不行、二次不行沒關係,就繼續改,經過多次改良後,品質甚至不輸給外國品牌,對於品牌廠來說,這是一個相當嚴重的威脅,也由此可見市場大的優勢。另一個更大的問題在於,即使中國企業去抄襲外國品牌,中國官方並沒有任何的干預,甚至還是放任,因此讓廠商們更是肆無忌憚。目前唯一比較不會受到市場因素干擾的產業,大概只有生技業,尤其是疫苗,因為對於舶來品,尤其是來自較先進國家的生技產品,就算是在中國當地生產,消費者也會擔心品質是否會比原產地差,產業人士表示,這是讓電子業廠商最羨慕的地方。法人指出,為了保護本國企業,各國政府多多少少都會設立所謂的保護政策,像是巴西,對於進口的電子產品,就課徵將近一倍的關稅。中國也是一樣,廠商透露,中國政府對於廠商的產品採購仍有一定的影響力,而且是中國生產的優先,只要是中國自己有生產的產品,就不得去購買外國產品。反映在產業上,就迫使廠商不得不到當地生產。廠商直言,去中國設廠或放棄市場,已經成為一個攸關生存的重大問題。紫光向聯發科招手 看經濟部態度這次中國清華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放話,只要台灣法令允許,不排除會跟聯發科(2454)董事長蔡明介碰面,談談促成聯發科、展訊及銳迪科合併的可能性。不過,半導體是台灣之所以能夠在全球電子業佔有一席之地的關鍵,政府對於中資想要入股台灣半導體廠,自然是嚴陣以待。儘管試圖用法令卡關,不過產業人士直言,效果其實有限。法人分析,在電子產業中,中國的強項還是在於中下游產業,像是筆記型電腦、智慧型手機等,但是這些都是終端產品,如果單純做品牌,而沒有掌握上游關鍵零組件,一旦零組件遭到斷鏈,品牌廠也出不了貨。另一方面,電子產業已經變成微利產業,要如何擴大獲利,除了增加出貨量外,透過產業整併、加速垂直整合,就可以從上下游的整合之間,去擠出更多的獲利。儘管中國政府雖然積極想要扶植其半導體產業成長,但是半導體產業,從最上游的IC設計、中游的晶圓製造、記憶體製造,到下游的封裝測試,要紮根本來就需要很多的時間,尤其之前也不是沒有人試圖去打造中國的半導體產業,像是中芯半導體的張汝京,就是一個案例,只不過缺乏高階人才,始終無法在晶圓代工領域裡追上台積電(2330)。當然中國產業知道這個問題,技術確實無法一蹴可幾,但是用市場來反向施壓,廠商自然沒有反擊的能力,這也是這次聯發科之所以會以開放態度回應,聯發科認為,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台灣應開放陸資投資IC設計業及半導體產業兩岸合作,該想法與蔡明介董事長倡導兩岸半導體產業開放暨合作一貫的立場相同。聯發科強調,關於開放中資來台投資IC設計業,公司建議,在與IC製造業中資投資管理辦法類似的規範下,有條件地開放中資投資台灣IC設計業。在兩岸產業合作方面,只要政策許可,且對股東、團隊及兩岸半導體產業有利,聯發科願採開放之態度,攜手兩岸,共同提升華人企業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之地位及競爭力,同時為台灣IC設計業提供更多成長空間及機會。中國有市場有品牌 只缺關鍵零組件法人指出,現在兩岸態勢已經很明顯了,中國有市場、又有品牌,缺乏的就是,關鍵零組件,而中國要建立的完整的產業供應鏈,從上到下,所有的東西他都要有,不想讓某個地方遭到其他國家的箝制。這種挾品牌及市場,以令零組件廠的局面,已經是台灣廠商迴避不了的。就整體半導體產業來看,中國在晶圓製造已經追不上台積電,記憶體部分,中國清華紫光之前也釋出要併購美國美光(Micron),但也遇到了軟釘子,唯有IC設計產業是相對好處理的,因為IC設計廠大多股本小,而且中國廠商砸錢不手軟,要拿出多少錢搶人都不是問題,再加上IC設計屬於智慧財,只要人一被挖走了,相關的關鍵技術自然也就跟著走了,要防堵的難度之高,由此可見一斑。以之前的LED產業為例,中國三安光電一挖晶電人才,動輒就是以百人為單位,這種連根刨起的行為,沒有幾家台灣廠商可以承受得起。法人指出,儘管經濟部對於部分電子業的中資投資設有限制條款,包括廠商必須提出產業合作策略並經專案審查通過,以及對投資事業不得具有控制能力。但是就實際上操作來說,現在的產業競爭已經是跨國境,一旦中國最後祭出「當地生產」的殺手?,經濟部的防線恐怕就會不攻自破。正如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所言,現在是自由資本主義對抗國家資本主義的時代,半導體既然是台灣電子業引以為傲的一環,面對中國挾資本及市場優勢來襲,要光靠單一企業是無法抵擋的,更何況,企業的目的就是要獲利,賠本的生意沒人做,一味阻擋、卡關,只是治標而不治本,因此要如何在市場,以及確保技術不外流之下,讓台灣產業能夠吃到訂單,又吃得安全,更不會讓台灣產業因此空洞化,不僅是考驗廠商本身,也是考驗主管機關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