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兆雙星」和《大長今》,哪個最能引人注意?又是哪個最能說明發展創意或文化產業的重要性?恐怕連年逾半百的歐巴桑們都知道,這兩道題的答案是韓星李英愛演紅的宮廷電視劇《大長今》。3年前,當《大長今》在韓國首次上演時,收視率高達52.5%;到了台灣,也創下AC Neilson 5.31%的收視率,榮登當天收視率冠軍寶座,並且創下晚間九點檔播映完畢,立刻在八點檔重播的紀錄,而重播的收視率也超過2.31%。今年5月在香港首播時,創下了香港電視史的收視紀錄,竟有40%的香港居民,甘心每天「靜坐」在電視機前守候一集又一集的《大長今》。
#@1@#這部在亞洲地區已是人盡皆知的韓劇的代表,投入成本約為110億韓元,而直接收益則達到了250億韓元,其中包括廣告收入192億韓元、版權輸出24億韓元、網路點播9億韓元以及品牌衍生物30億韓元。而像《大長今》這麼會在海外賺錢的韓國電視劇,今年已超過一百部。這幾年來,韓劇大量輸出,價格早就三級跳到一集一萬元美金。根據南韓MBC電視臺表示,去年電視劇的外銷已擴大到整個亞洲地區,出口額比前年成長70%以上,高達1,600萬美元(約新台幣5億元),而這還只是單單一個MBC電視台的戲劇節目產值。正因為如此,最近韓國文化觀光部提出了一份報告,計畫從明年到2010年,將投入一千億韓元,在亞洲、拉丁美洲和東歐建置約15個韓國文化中心,好更加推波助瀾這股漸具全球競爭力、支撐韓國經濟力的「韓流」。當然,台灣在2002年才實施的「兩兆雙星」起步較晚,成敗難定。但光就起步和遠見而言,就不如原本經濟落後在台灣之後的韓國了。早在90年代中期,韓國就開始研究並師法日本青春偶像劇的製播模式,先後拍攝了《星夢情緣》、《天橋風雲》等電視劇,在韓國社會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在國內市場的激勵之下,韓國開始向亞洲國家出口本國電視劇。進入21世紀後,「韓流」增加了強度。第一強棒就是2002年的《藍色生死戀》,從韓國國內紅到國外。就連與韓國不太「對眼」的中國大陸,居然有21個電視頻道播出。接著在隔年,家庭倫理劇《看了又看》、《大長今》也紛紛在海外創下當地收視率的新紀錄,有的人在《大長今》播完後,竟然留戀該劇而在一段時間裏不再看電視了。
#@1@#除了電視劇,韓國也積極推動電影產業,以擴大「韓流」的力道。像電影《實尾島》和《太極旗飄揚》,在只有四千八百萬人口的韓國,竟然創下了觀眾超過一千萬的佳績。韓國自產電影連續3年在國內票房方面擊敗了進口大片。 韓國發展以影視為龍頭的文化產業,其崛起經歷了從崇外、模仿,再到自主創新的發展過程。雖然,他們迄今仍毫不諱言經常會從好萊塢和歐洲的文化作品中汲取靈感。但韓國影視劇卻未因此而停留在低層次的模仿和複製,反在模仿、學習和探索創新中逐漸滲入了韓國自家文化的元素,因而在向海外輸出時,遂成為再獨特不過的韓式魅力。相較之下,台灣對文化產業發展,仍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目前雖然人有了,錢在哪裡?計畫完備了,誰去執行?韓國政府把電視推向國際,台灣的政府卻開倒車,意圖壓縮電視的生存空間。或許,台灣文化要揚威世界,先要改變的,應是政府的心態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