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FinTech全球發燒,台灣相關業者該如何跟上?辭去資策會副執行長職務,獨資創立「臺灣金融科技公司」的董事長王可言表示,台灣產業的心急可以感覺得出來,擔心台灣會因此喪失主導權。他坦言,「接下來發展的速度跟法規的跟進也將是我們的新考驗。握有金融科技掌控權的人,將成未來贏家。」《理財周刊》問(以下簡稱「問」):為什麼會成立「臺灣金融科技公司」?就你的經驗,觀察到了哪些狀況?王可言答(以下簡稱「答」):說台灣FinTech會落後是因為缺乏整體戰略,金融機構自行轉型的速度太慢,因為法規保守,根本跟不上科技的瞬息萬變。金融行業的領導者都以為用錢買技術就好,但背後最大的驅動力其實不是科技,而是顧客。過去銀行服務的只有金字塔頂端的客戶,屬被動的服務,只有需要時才會來尋求理財金融服務。FinTech則相反,是以顧客導向,透過大數據分析,自動幫顧客分析出最適合的理財規劃方式,主動提供各種趨勢作為參考。根據WEF研究指出,開發中國家的中小企業商機就有二.三兆,我們的願景是透過生態圈模式,提供國際級的創新發展營運平台、三六○度數據分析、信用風險等評估服務,另外,也協助台灣金融機構與新創公司成為全球個人與中小微企業金流管理服務的領導者。問:貴公司有哪些服務項目?跟一般金融機構的個別發展差異在哪裡? 答:去年金管會採納建議立即成立金融科技辦公室,也制定相關法規,但其中第一點法規限制銀行只能投資一家金融科技公司是錯誤的方向,反之,一家科技公司也無法只幫一家金融機構服務,如此一來金融機構也無法創新,只是各做各的。金融公司的轉型本已具極大挑戰,包括舊的業務怎麼處理規劃,都需要靠法規鬆綁,金融科技才走得下去。獨資成立一家金融科技公司,是為了讓投資人與金融分析師更有效率掌握金融市場脈動,提高個人或客戶的獲利,未來可進一步提供給投資大眾或新創公司作為個人理財助理,或發展眾籌投資與中小微企業供應鏈金流的創新商業模式。公司近期也將在PaaS平台提供快速開發與流程服務,推動區塊鏈Blockchain以及智慧契約(Smart Contract)等APIs與應用服務,以利各種去中間人化的數位資產交易,加速金融P2P交易模式創新,未來還要開創針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及風險評估新的服務,透過供應鏈來了解公司經營方向。問:主要客戶有哪些?答:與其說顧客不如說是Partner,不是只有自己圖利,而是互助。除了金融機構外,還有中小企業及新創產業,透過平台方式的服務,幫助個人及新創產業創造屬於自己的價值,加快轉型速度。這也是我們公司以利他型企業(Benefactive Corporation)經營的原因,希望建立全球第一個金融科技生態圈,與創業夥伴互助共榮。問:可否說明一下收費機制?下一階段有募資計畫?答:初期基本一年接三個案子,一個案子大約一千萬至三千萬,每案預期半年完成。預計七月要完成第二次資本額達四.五億募資,邀請五家金融業者、三家VC、至少二家科技公司,分別從市場、基金、技術三方面入股,才不至於只服務某家金控。問:預估台灣金融科技的市場多大?答:金融科技的市場跟法規的調整有很大的關係,絕對不能讓業者先做,再告訴我們等幾年再開放,我們不要藍圖,而是實際告訴我們開放程度跟配套措施,否則國際大廠一打進來,台灣業者都死光了。這就好像Apple Pay跟大陸的支付寶一樣,開放只是把錢賺回他們的國家去,應該要適度限制國外業者。台灣市場不大,但必須從台灣做起,打世界盃。然而,金融科技服務可以和各個產業結合,創造從資訊流、人流、商流、金流下的循環,創造產業之間的融合(Fusion)。問:預期十年後金融產業狀況為何?給業者的建議?答:預期十年後有六○%的金融機構會消失,與其關閉分行不如外包給科技公司,讓金融、生活及社區三方結合,往高質化、社區多元化及生態鏈化推廣。最後,期望金管會能設置FinTech發展基金,特別協助新創產業的年輕人,建立金融科技創新基地,讓台灣人才去打世界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