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二○一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十個東協國家正式成立東協經濟共同體(AEC),以六.三億的總人口崛起,超越歐盟,成為僅次於中國、印度的第三大市場。AEC將以二○二五年前達到貨品、服務、投資、資金與技術勞工的五大自由流通,促使AEC成為一個全球供應鏈的生產基地為目標。台灣紡織業在東協具優勢歐美市場消費不振、中國大陸經濟成長趨緩,東協市場的崛起成為市場新焦點。新任總統蔡英文的「新南進政策」,就鎖定東協市場,然而產業界的南進腳步早已邁出多時,現時應關心的是,究竟台灣哪些產業能在東協市場中取得優勢?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協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指出,對AEC區域內的產業發展,東協明確指示優先發展七大部門,包括農基產業、漁業、橡膠、木材、加工、汽車、電子、紡織與服飾產業。 這七大產業多數已有台商在地深耕多年。其中,紡織業者的耕耘力道正急遽升溫,台塑集團、遠東集團、南紡、儒鴻、力麗集團無不加碼投資東協,在越南、柬埔寨、印尼等地大舉建廠。例如儒鴻(1476),於去年底募資啟動東協大擴產,在越南擴充二座新廠;南紡(1440)在今年初擴充旗下越南太子龍混紡紗二期新廠等。 關稅障礙 不利我國產品進口另一方面,從貿易角度而言,卻是台灣企業的嚴峻挑戰。近兩年中韓FTA、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陸續簽訂與完成談判後,台灣貨貿、服貿面臨卡關,而在AEC啟動後,成員國也將逐年撤除關稅,取消區內貿易與投資限制,台灣卻未能與東協或其任何成員國簽訂FTA,未來出口勢必面臨關稅等障礙。 經濟部國貿局表示,ACE區內整合,我國應掌握東協高成長消費市場商機,但ACE區域對外仍維持個別關稅,印尼、越南等為保護消費市場而提高關稅與奢侈稅,對我國產品進入可能產生障礙。 業者表示,東協各國生產與貿易互為零關稅情況下,若越南向台灣進口加工絲等原料,再加工外銷歐美,需負擔台灣進口的關稅,而越南向台灣買布,再加工外銷到歐美,無法享受零關稅優惠,因此不得不選擇前進東協、設立生產地點以享受關稅優惠。 此外,東協十國若加入RCEP或TPP,對於產品外銷歐美也有幫助。工業局官員指出,台灣紡織業者較多的市場是歐洲與美國,因此業者會傾向投資越南、柬埔寨等美國給予優惠關稅的國家。 值得注意的是,在AEC成立之後,TPP減少關稅二○%到三○%不等,就比業者發展產品差異化的利基大,因此廠商外移,在東協擴大生產基地難以避免。 台灣業者優勢是機能性布料研發,如儒鴻、聚陽等,朝高附加價值產品發展。全球前五大成衣品牌逾八成產品與台灣有關,台灣在機能性布料全球市占率更高達七成,儒鴻與聚陽毛利率均有二五%以上,優於電子業。 台廠掌握機能性布料七成市占快時尚和運動休閒的熱潮,帶動機能性服裝需求成長,而中國、印度乃至東協的中產階級消費者快速成長,都成為紡織業現在與未來的機會。 星展銀行以越南為例指出,去年外商直接投資紡織業金額高達一二○億美元,上市公司中較有名的包括申洲國際、互太紡織、天虹紡織、聯泰、華孚,以及儒鴻、聚陽等。 申洲國際運動機能服飾比重與儒鴻均為六成以上,主要客戶均為Nike,申洲國際二○一四年起營收規模已超越儒鴻。 台灣紡織業或可找尋機會併購或收購技術,除了擴大事業版圖,也能增加市場價值。東協主要成員如泰國等想與台廠合作,若能藉此優勢進行併購或合作,會是不錯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