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理財?常聽到的回答是:「因為人不理財,財不理你。」進一步追問,為什麼需要理財?則很多人的說法是:「因為有錢可使鬼推磨,有錢可以做很多事、買很多東西,故財愈多愈好,所以要理財。」這種一般人說服自己或他人應該要理財的理由,其實過於空泛薄弱,很難形成對理財的正確認知和想要開始理財之強大動機。本專欄既在協助全民學理財,首篇開宗明義即闡明一定要理財的三大理由,讀者看完後便能體認到為何非理財不可,從而產生學會理財並著手理財之堅強信念與動力。理由1: 平衡一生收支的差距第一個理由可以從委內瑞拉這個南美洲國家這兩年遇到的問題談起。根據地質研究,委內瑞拉是擁有世界最大石油儲量得天獨厚的國家,也是拉丁美洲最大產油國,過去在油價節節高漲年代,靠賣石油大賺美元外匯,九五的%收入、二五%的GDP和五○%的政府財政收入都依賴石油出口,成為拉丁美洲富有國家。可惜在油價走大多頭的十多年中,當政者並未將賺來的油元財富妥善運用,反而揮霍無度,如進行不負責任的社會主義分配(讓民生必需品如糖、咖啡、牛奶及麵粉由政府補貼,以低於市價很多的水準提供給人民),甚至貪腐橫行,將公家的錢五鬼搬運入私人口袋,以致當油價自二○一四年下半開始走大空頭至今,委國陷入無比悲慘深淵:民生物資嚴重短缺、通膨飆漲、政經局勢危急、社會瀕臨暴動邊緣。委國活生生例子告訴我們:賺多時要為賺少時打算、風光時要為蕭條時設想。將上述邏輯應用到個人或家庭可知:一個人一輩子可以賺取收入的年歲有限(如圖一紅色工作收入線在退休時降為零),即便能力超凡之人,也可能面臨時運不濟、收入驟減狀況,如景氣下滑時被迫放無薪假、裁員或營運不佳導致收入減少或中斷;或因天之不測風雲、人之旦夕禍福衝擊造成收入減少或中斷,支出卻增加(如圖一暴風圈),故一定要理財的第一個重大理由就是:透過理財妥善規劃安排個人家庭財務狀況,以能「平衡一生收支的差距」。而這當中最要努力的一件事除保富與存富外,就是早日使圖一綠色的「理財收入線」超過藍色的「生活支出線」,以便盡早邁入理財的終極目標──「財務自由境界」。理由2: 對抗通貨膨脹第二個理由可從圖二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變化來說明,自一九八一至二○一五年,若基期是二○一一年,CPI在三十四年間從五九.九七上升到一○三.六五,以算術平均來看,平均每年物價上漲二.一四%,若以幾何平均來看,則每年上漲一.六二%。這意味著「什麼都不做,你的錢可以買到的東西愈來愈少」,也就是說,不理財,只把錢藏在枕頭下或米缸,每年可以買到的東西遞減,意即我們常聽到的:「錢變薄了」;故一定要理財的第二個重大理由就是:透過理財來對抗通貨膨脹。理由3: 因應低利率最後,再從近三十年利率的走勢來看,如圖三郵局一年期定期儲蓄存款利率自一九八五年至二○一五年,從六.二五%大幅下降至一.二%,二○○○年以前利率平均還有六.六三%,二○○一年後的平均只剩一.五%,比平均每年的物價上漲率還低,代表不理財只把錢存在郵局或銀行定存的人,財富實質上是愈存愈縮水的。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若每月存一萬元做為退休準備,在利率是六.六三%時,三十年後約可存到一一三五萬退休金,假設退休後餘命二十年,同樣將這筆退休金放在六.六三%的存款帳戶內,每個月約可用八萬五千元,至壽終那天剛好把錢用完,稱得上是極為不錯的退休生活。但若利率是一.五%,則三十年後退休金只存了約四五四萬,同樣假設餘命二十年,將這筆退休金仍存在一.五%定存帳戶內,按月拿出來用,則每月只能用約兩萬元左右,僅主計處公布民國一○三年經濟戶長六十五歲以上家庭平均消費支出約四萬元的一半,可知身處低利年代,不理財只用存款寄託財富,將使自己淪為財富重分配下貧者愈貧、生活較困窘那一群;故一定要理財的第三個重大理由是:透過理財因應低利率。除了上述三大理由,理財還有協助達成人生各項目標、過更好的生活、有能力回饋社會等好處;所以,一定要理財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