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區熱鬧的商場騎樓下,銀行委外業務人員站在擺設的攤位旁,努力遊說往來行人辦卡的畫面,許多人一定不陌生。為了追求亮眼的獲利數字,近幾年來銀行不斷開發高利潤的現金卡與信用卡業務,辦卡送水壺、小熊布偶、鬧鐘,浮濫的宣傳贈品,衝刺出同樣浮濫的發卡數字。當這些過程不斷上演,因為求一時方便或貪念而讓自己被債務淹沒的「卡奴」,和為了數字迷思、一心衝刺發卡量放款量的銀行,就在立法委員丟出限縮利差的引信引爆下,掀起一場社會戰爭。導火線起因立法院朝野各黨在12月7日把「卡奴條款」,也就是銀行法第47條之1條文修正案火速送交二讀,打算把雙卡利率和存款利率差距限縮在10個百分點內。不過在銀行業者、主管機關體察事態的嚴重性,加上外資圈跳出來極力反對後,卡奴條款在這波爭議中踩上剎車,立院決定此案暫時擱置3個月,3個月後看卡債協商成果如何,再做討論,銀行公會也釋出善意,放寬可以進入卡債協商機制的門檻,讓更多卡奴受惠。
#@1@#只是這波卡債問題來的又急又快,很多銀行認為「歸功」於主管機關的監理政策。金管會從今年7月更改逾放的定義,只要未繳本息超過90天就列入逾放,比原本規定180天嚴格很多,讓銀行業者雞飛狗跳。以前90天到180天這一批卡債,全部變成呆帳,下半年信用卡部門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用力打呆、控制逾放比。也因為如此,下半年銀行打呆、提存的腳步愈來愈大。金管會統計,到今年10月,銀行業轉銷雙卡呆帳金額已經高達513億元,雙卡業務所賺的錢可能有一半以上拿來打呆。以信用卡來說,銀行業轉銷的呆帳總金額共355億元,發卡量最多的銀行也就是轉銷金額最多的,包括中信銀轉銷46億元、台新轉銷32億元、聯邦轉銷29億元、台北富邦轉銷22億元、國泰世華轉銷21億元。再從現金卡來看,整體銀行業共轉銷158億元,轉銷金額最多的是台新銀行,高達49.42億元,中信銀是24.64億元、聯邦銀是14.42億元、國泰世華銀10.99億元、聯邦銀是14.42億元。信用卡的有效卡數(6個月內有消費紀錄者)約有2,500萬張,現金卡約300多萬張,現金卡流通卡數約只占信用卡的1/8,但轉銷呆帳金額竟達信用卡的一半,可見現金卡的問題比信用卡大的多。如果說,台新、中信、聯邦是這一波雙卡市場緊縮最大的苦主,一點也不為過,3家銀行今年為了雙卡已經分別轉銷81億元、70 億元與43億元。
#@1@#雙卡業務進入冰河期,不過有些堅持不發現金卡的銀行卻在卡債風波下躲過一劫,如像中國商銀去年初本來開始準備發行現金卡作業,但看到現金卡市場成長太快、單月成長200多億,超過正常需求,加上韓國卡債危機與外資檢討報告,即便有華南銀行、富邦銀行等相繼發入發行現金卡,中銀仍在蔡友才堅持下,做出「不發」的裁示。 除了中銀外,農銀、台銀、合庫、彰銀、僑銀、上海商銀、台灣新光、建華銀等,同樣都沒有發現金卡,也因此順利得以躲過這場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