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d這台數位音樂播放機(MP3 Player),上市至今,累積的銷售量已經超過2,100萬台,不但讓蘋果電腦執行長賈伯斯重返榮耀,也讓成立才5年的英華達(3367),從原本只是英業達「身邊」的一家小工廠,快速成長為年營收逼近千億元、股價一度衝破200元、兩岸員工達1.8萬人的上市公司。三級跳成長的業績,讓英華達迅即自興櫃畢業,而在10月25日以108元掛牌上市。因為,在新掛牌前5日沒有漲跌幅限制下,當天收盤價達140.5元,漲幅逾3成,創下台股有史以來新掛牌漲幅最高的公司。然而,這位在興櫃後輩眼中最傑出的校友,因有高達90%的代工業務,對所有的風光表現,卻是一句也說不得。尤其是,大客戶蘋果電腦,堅持除了他們自己,誰也不能替他們家的產品說話。因而,英華達上上下下對於自己被冠上「iPod概念股」的說法,從不做反應,對於蘋果這個客戶,更是絕口不談。
#@1@#英華達雖只有5歲,但母公司及專業團隊早已身經百戰。早在2000年英華達從母集團英業達網路終端事業群獨立出來以前,已在手持式裝置耕耘20多年,英業達曾替蘋果電腦代工過PDA(個人數位助理器);再加上,董事長張景嵩和總經理李家恩,在英業達的資歷加起來,已超過30年,兩人都是手持式產品開發設計、生產銷售的老手,無怪乎,英華達能夠應付蘋果電腦、TomTom等歐美大客戶。不過,除了應付客戶外,英華達的快速成長,主要還是歸功於敏銳的市場反應。一位業內人士表示,推出消費性電子產品,太早或太晚都不容易成功;而英華達每次切入市場的時機,都是「剛剛好」,顯見其決策之精準快速。同時,英華達頻頻調整的組織,使得它能順應經營消費性電子產品所需要的彈性。目前,英華達的營收三大金鑰,分別是:MP3 Player、GPS(無線衛星定位導航系統),以及手機。其中,替蘋果代工的iPod出貨持續成長,雖然,2005年以來蘋果陸續釋單給華碩等同業,但拓璞產業研究所研究員徐永諳表示,英華達專產的硬碟型機種,在未來3年仍有30.3%的年複合成長率空間。其次是今年在歐洲大賣600萬支的GPS,英華達的客戶TomTom可望以150萬支、近30%的市占率,成為市場龍頭。徐永諳指出,以明年全球上看1,300萬支的出貨量,再加上GPS所使用的晶片價格下滑,對獲利挹注更大。雖然,在12月17日時,市場傳出TomTom將釋單給廣達,恐分食英華達的代工營收。但徐永諳分析,TomTom應只是本身銷售大增及分散採購風險的考量,而增加第二家代工廠商,另一個目的則是希望藉此達到降低採購成本,提升市場競爭力的目的;因此,對英華達而言,不至於有太大的影響。長期布局的手機產品,也到了收割期。英華達副總經理陳烈宏表示,在中國大陸市場的經營成果已逐步浮現,2005年光是自有品牌GSM及PHS的總出貨量,就超過了400萬支。所以,2006年,手機仍將以開拓中國大陸市場為目標,預計大陸GSM市場占有率目標為3%、出貨目標則為200至300萬支。另外,PHS手機因雙模手機及機卡分離﹐2005年自有品牌銷售成長亮麗﹐10月份市占率已超過10%﹐2006年的出貨將更樂觀。
#@1@#雖然,英華達的三大業務在數量上仍走在成長曲線端,但由於代工業務占營收比重高達90%,毛利率有逐步下滑的壓力。元大京華證券承銷部副總經理黃幼玲表示,英華達在代工(OEM)與自有品牌策略(OBM)之前,分別加上I(Integrated,整合)與C(Community,社群)的策略,使英華達的獲利模式迥異於同業。而陳烈宏則指出,消費性電子產品的降價速度快,的確會壓縮代工的利潤空間,但也並非無因應之道。以英華達而言,就採取了兩道防線,一是強化生產管理能力、建立經濟規模,以成本取勝;另一則深耕技術研發,透過技術領先同業,持續取得新產品訂單。陳烈宏認為,英華達不是聚焦在單一產品,而是建立共同的技術平台,該平台整合多媒體、無線通訊、網路寬頻三種核心技術,發展出各種小型手持式產品,透過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與同業做出區隔。
#@1@#至於中國大陸市場的經營,英華達在取得大陸手機內銷權之後,已陸續在上海、北京、廣州等一級城市建置銷售通路及體驗直營門市。陳烈宏苦笑的說:「大陸這個市場真的競爭太激烈,手機品牌實在太多了,英華達只能穩紮穩打,尋求突圍。」為了早日搶下一定的市占率,「異業結盟」應會是英華達努力的方向之一。雖然,英華達產品線不少,但因每一項產品往往只與單一代工客戶往來,這種「單一枝花」的作風,與母公司英業達(持股49%)有幾分相似。但如此的作法,使得英華達在與代工原廠進行價格談判時,容易處於劣勢,導致產品毛利率「易跌難漲」。基於此一特殊的營運結構,使得法人對英華達未來獲利的穩定成長性,不免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