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每個國家都習於因循故事,順著既有軌道前行,除非萬不得已,不會改弦易轍;發展一帆風順尤其理直氣壯,誰也不想改變創新。台灣正是如此。半世紀前全國上下曾有過一次大創新,開出今日得以躋身已開發國家的契機。當時政府撤退來台,百廢待興;在金融獲得穩定之後,以保護政策積極發展本土產業,卻因國內市場腹地狹小,迅即飽和,使經濟增長的去路受阻。當此困境,國內外先知先覺的經濟專家乃開出一帖猛藥,大幅貶值貨幣,去除出口障礙,引進先進國家夕陽產業,藉廉價勞工積極從事加工出口業務。結果台灣優質低價的工業加工品行銷全球、大發利市;不但創造了經濟奇蹟,還開出一條陽關大道,成為包括大陸在內,今天幾乎每一個落後國家都努力效法的範例。可惜三十年前更廉價的落後國家勞工越俎代庖,台灣的世界工廠一夕之間淘汰出局,做為經濟棟樑的加工出口業紛紛外移,經濟忽然陷入困局。幸好先有東南亞的泰、馬等國開展加工出口業,為台灣中上游產業提供去路;其後中國大陸異軍突起,發展出空前巨大的世界工廠,對台灣中上游原材料更是如飢如渴。台灣就依賴落後國家後起的世界工廠苟延殘喘,勉強維持羞澀的經濟成長,也撐過了三十年。但三十年正足以使一個世界工廠走向末路,大陸的世界工廠半推半就地自我了斷之後,台灣真正落到一籌莫展的局面。仰賴五十多年為自己或他人的世界工廠幹活的發展模式終於日暮途窮。與此同時,聲勢壯大早非吳下阿蒙的中國大陸,又因為統獨問題全面封殺台灣,令台灣在全球市場成為備受不公平待遇的棄兒,企業、人才汩汩外流;朝野卻只知抱殘守缺、故步自封,完全不知如何打開新的出路,甚至不識眼前的困局。台灣要找新出路,只有一個辦法,創新。一方面清楚認識依賴五十多年的世界工廠已是明日黃花,台灣正式出局;一方面了解,FTA或區域經濟都非我們可以奢想。唯有另闢蹊徑,集中全力,在電動車、人工智慧方面找出自己的強項;同時,自我開放門戶,跳脫對岸桎梏。維繫台灣命脈亟待一次新的大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