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過去二至三年的台北股市是「一顆蘋果救台灣」,其實這是種非常大的風險,以及相當扭曲的結構,莫說一間企業的業績壓在單一客戶身上所帶來的風險,台灣的電子製造業似乎都以打入蘋果供應鏈為主要目的,台股約三成的權值股就是蘋果供應鏈,只要蘋果打噴嚏,台廠立刻重感冒,在蘋果手機銷售正盛的年代,只要是供應鏈都可以雞犬升天,哪怕是賠錢出貨都可以成為個股題材,股價都是正面評價。蘋果開始累積用戶數但是,這樣的時代隨著蘋果賈伯斯的過世而有所改變,從過去的一年一機,到一年數機,似乎都在宣告著蘋果的硬體銷售黃金年代即將過去,從二至三年前為了打開中國大陸市場,與鴻海集團合作回收蘋果舊機,經過整理後再以二手價到市場銷售的策略,一直到蘋果近期開始打出機海戰術大膽搶攻市占,可以明顯發現蘋果的一貫經營策略正在出現大變動。市場一般預估蘋果手機將會在二○二○年以前就封頂,也就是蘋果的手機銷售將面臨零成長的狀況,再加上硬體規格與非蘋陣營也拉不出太大的差距,因此蘋果靠著銷售手機的經營方向勢必將面臨大挑戰。再者,蘋果的手機越賣越貴越沒有市場,從新興市場(尤其是中國市場)可以觀察到,蘋果手機只要降價就會有消費者願意買單,因此這次蘋果的iPhone X延遲上市,反而讓其他機種賣得更好,讓蘋果在營收上穩住了陣腳。iPhone降價 中國市場買單中國市場更是在蘋果市占下滑的趨勢中逆勢成長,靠的就是降價策略,接下來更可以看到蘋果在手機銷售上下了更大的功夫,推出SE2、追iPhone 7的訂單等,看起來是打出機海戰術想要多賣些手機,但其實真正背後的目的在於累積蘋果產品使用者的數量,蘋果深知硬體銷售不能長久,因此早在近幾年開始準備轉型,把更多資源放在軟體服務上,包括Apple Pay、數位內容等,甚至要拍自己的影音內容,為的就是能夠在未來的轉型上達到無縫接軌。按預估到二○一九年蘋果的活躍用戶數將有機會達到十億,若是這些活躍用戶平均每年都會購買四十美元(按去年蘋果用戶購買APP的平均金額估)的蘋果軟體服務內容,則未來蘋果軟體服務內容將為主力產品,而不是銷售硬體產品為主,到去年為止蘋果的軟體服務內容占營收比例正以倍數的速度成長,相較於硬體的幾近零成長,可見蘋果未來的獲利主力將來自於服務內容,而非硬體產品銷售。過去蘋概,現在貧概?因此未來台股的蘋果供應鏈將成為成熟型產業,並且有著固定週期循環,在新產品上市前三個月進入拉貨旺季,進入銷售之後就見高點,蘋概股在未來若沒有走出蘋果的陰影,則成長性等於零,只能靠著接單維持營運。而當蘋果股價因為軟體服務銷售再創高點時,台廠供應鏈將完全無緣受惠,因為不是從手機銷售成長來的就與台廠無關,這兩年將是蘋果與蘋概股分道揚鑣的開始。從現在來看,只要iPhone X能帶動營收讓股價出現跌深反彈,蘋概股都應該在反彈時站在賣方,而不是要再賭蘋概股的未來,現在蘋概股將面臨到蘋果轉型的嚴峻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