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發明旅程結束,一位何同學在結業式代表致詞說,「原本以為三天會很無聊,想不到課程這麼豐富,現在很想動手做些什麼」,另一位盧同學說,「以後遇到困難,我會自己嘗試解決」,還有小學生直接表達「將來想當科學家」,短短三天中,孩子們對發明有初步的認識,更重要的是,感恩、體貼、禮貌等處事的態度已深深埋入他們心中。發明無所不在鄧鴻吉創意發明學院強調「做中學、學中做」,讓孩子在遊戲、嘗試中激發想像、創意,他認為,發明無所不在,生活中處處都是發明的題材,因此訓練孩子先從觀察生活開始,解決生活不便之處。例如:有位小朋友覺得雨天拿傘很不方便,又容易忘記帶,因此發明可以「撐傘的多功能背包」,另外一位學生發現冬天衣服總是曬不乾,隔天都臭臭的,於是將紫外線裝在衣架中,發明「紫外線烘衣架」,烘乾衣服兼具殺菌功能,這一件作品還申請專利,已在賣場銷售。鄧鴻吉強調實作的精神,來自於他貧寒的家庭,三餐不能溫飽,更別說買玩具,母親在垃圾堆撿來舊玩具,交給他說:「別人玩好的,我們玩壞的,你若能把它修好,媽媽會很高興」,鄧鴻吉就在拆拆解解、修修補補當中了解機械、齒輪及電子結構,「搞不懂,就拆拆看」成為他學習的法則。高中時唸霧峰農工機械科,他自述,「其實我最喜歡的是電子,真是痛恨機械,每次到工廠都把手弄得髒髒的,直到出社會重修電子,才發現原來『機械是發明之母』,現在回想起來,真是感謝霧峰農工給我的教導」。機械結合電子,十七歲發明紅外線感應水龍頭讓他賺進人生第一桶金,改善家庭生活。從生活不便處發想每位孩子課前都有一張「發想單」,從生活中發想要解決的事,然後手繪結構圖。課堂中老師不給標準答案、不批評,針對孩子的發想提出問題,引導孩子思考是否還有其他解決方式、用什麼材料、怎麼做會更好,甚至讓孩子上台發表作品,解說自己的發明,台下小朋友充當買家,提出疑問或可改進的地方,相互激盪學習。重慶人愛吃火鍋,火鍋上總是浮一層油,一個孩子在台上說明並畫出自己設計的「油水分離湯匙」,台上台下、你來我往熱烈討論,趣味十足。老師用生活化、聊天方式解說科學原理引發興趣,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動手實作,用3D打印筆把發想的東西打印出來,自己焊接電路板,造型燈泡閃爍發亮,用噴射原理動手做火箭,看看誰射得遠,孩子邊做邊想,遇到困難時互相討論,「我長這麼大,第一次設計電路板」、「原來3D打印這麼有趣」,學生們拿著自己的創意作品,滿滿成就感。鄧鴻吉說,現在發明環境遠比以前好,只要有想法,其餘都可以透過周邊的廠商、設備做出來,要模具的找模具廠、要電路設計找電子廠,孩子們的發想透過建議改善、考慮市場性,再去申請專利,可以成就一個小小發明家。南岸區南坪中學科學計畫主持人羅其發這一次帶三名學生前來受訓,他說,去年參加訓練的孩子來台參加高雄市發明比賽,獲得一銀一銅,今年更慎重挑選孩子來培訓,這是啟發式、發想式的教學,跟我們以前重視知識、邏輯、記憶性的不同。三件重要的事過去要脫貧,只有靠讀書,但鄧鴻吉以親身經歷告訴孩子,發明創意也可以脫貧致富,告訴孩子現在就要立定志向、找到自己的興趣、培養一技之長,不管是當廚師、工程師或護士,「發明創意可以帶你們到任何地方」。第二,要學習做人處事,學習感恩父母、尊敬師長,他認為,一個能夠感恩、體貼別人的人,就能思考別人的需要,處處有創意、隨時有發明。最後,勉勵孩子把英文學好,要走出重慶、走出中國,未來站在國際發明舞台上,必須用英文解說自己的發明,培訓課程特別請到美籍英文老師以發明為主題,教孩子勇敢大聲說英文。培訓中我們也發現,兩岸小孩在學習態度及熱情已有明顯落差,鄧鴻吉發明學院執行長Cindy老師說,同樣的教學、同樣的問題,大陸孩子搶著舉手,深怕自己沒機會發言;台灣孩子鴉雀無聲、低頭左顧右盼還怕被點到,不是腦力有差別,而是如果敢表達,跟老師互動多,學到的就多,見解就會不同,值得台灣老師及家長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