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在街頭及各大商圈發現許多無人商店、無人產業陸續崛起,大多以夾娃娃機、自動點歌機、販賣機等模式呈現,提供各式各樣商品,滿足在地商圈特色的各項需求。這樣的經營模式省去高成本的人力,門檻較低,成為剛創業者的最愛,紛紛投入無人的新潮產業領域。由於進入門檻低,故許多業者並未經過仔細評估即一頭熱的投入,商品勞務並未做有效區隔,在大量投入後,即發生營收下降的慘淡狀態,在產業生命週期中快速成長也快速衰退淘汰,不禁會想,無人商品只是一時風潮,可能無法替代傳統實體通路店面的經營模式,不要再繼續深耕及開發這類型態的市場了。新零售無人通路是一股趨勢,但不能單獨只學習到無人服務這塊,必須結合i雲端科技,應用互聯網的龐大資訊分析彼此串聯,精準分析消費者的需求,提供適當的商品及勞務服務,節省人事成本支出只是最基本的優勢,絕非無人商店模式能成功的主要契機。無人商店零售模式可以廣泛應用在各種不同的產業及商圈,關鍵在於深度的在地化,並藉由事前的初步調查分析,依商圈消費屬性設置商品及勞務,在無人店面運作中,分析店面銷售及各項營業數據來做分析決策,以求取高準確率的資料,用來調整修正商品的類型及方向,有效管理銷售、出貨、庫存、訂貨等數據分析,以期最有效及快速掌握商品動態,讓需求精確地轉化為商品及服務,這也是無人商店的使命之一,開發新商品零售的契機。結合電商APP 啟動第三方支付在台灣無人商店起步較慢卻快速衰退化,除了沒有充分利用i雲端科技,有效分析商圈的差異受眾,導致商品勞務同質性過高,另一個大隱憂就是支付系統仍停留在現金交易,消費者無法透過第三方支付系統快速安全的付款,多元支付是未來消費趨勢,現金交易模式將慢慢被汰換,與金流系統管理公司結合刻不容緩。若無人商店業者結合電商APP互聯網系統並透過第三方支付,消費者就能事先透過手機預訂付款,在約定取貨的地點、時間、無人商店機台,相信會增加許多無形的潛在商機,不會只能專接實際到場的消費者。其次,許多業者對於數據觀念不太熟悉,沒有經過損益表分析精算其中的直接成本、人事通路費用等問題,提供的商品定價偏低,非但無法賺錢,還可能虧本收場。目前因為無人商店衍生出許多爭議,例如:有些業者販售限制型商品(如:美妝、食品、玩具等),但這些商品往往未經主管機關檢驗標章及證明,甚至沒有依標示法規定清楚明列進出口商及成分比例等等,都讓消費者的權益受損。另外商品交易瑕疵及約定固定金額夾取商品等約定,都引發許多爭議與糾紛,依消費者保護法規定,若消費者無法親觸商品而產生交易,理應屬於特種買賣的範圍,是否利用無人商店及機台購物後擁有七天鑑賞期的約束範疇,各界有不同的爭論跟見解。針對廠商提供的商品,許多也因為觸犯智慧財產權或商標法而被告發,許多業者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大量採買國際知名品牌商品,並擷取品牌的廣告文宣加以修改,殊不知此一舉動已侵犯智慧財產權。了解相關法規 導入AI系統合作 也有業者因為一時不察誤用知名品牌的商標,除了血本無歸外,還必須付出高額代價,刑事官司、廠商所失利益(營業額)、商譽損失賠償等等,得不償失,防範之道除必須了解限制型商品的法令相關規定之外,在採買知名品牌商品時,最好調查是否有當地代理授權商,並至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商標登記查詢,是否有廠商登記該商標,做好事先防衛及保護,業者要積極吸收學習相關電商新零售的知識技能,以免在快速變革的潮流中被淹沒。台灣產業目前最大困境之一,就是企業大多墨守成規,日復一日等到環境徹底改變時已岌岌可危,才胡亂投醫造成低獲利甚至無獲利的消極狀態,政府相關單位應該扮演領頭羊的角色,輔導業者積極學習電商通路經營及AI程式系統,媒介廠商將系統導入合作,並鼓勵放寬貸款讓廠商重新學習投資,企業才有轉型的可能。此外,目前AI人才在國際市場有龐大的缺口,台灣因為高等教育的崩壞卻無相關系所來培育養成,過去台灣半導體的榮景就是高等教育的成果,想要反轉領導市場就須積極輔導業者及培育未來的產業尖兵種子,並在法令規定上適時適地調整,讓業者、消費者有所依歸,創造健康安全便利的交易環境。